
中国零售业的集体“寒潮”波及外资百货巨头。不久前,香港I.T集团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截止到8月31日的上半财年,I.T和老佛爷合营的北京老佛爷百货门店亏损持续扩大,达2000万港元。根据此前财报,从2013年10月该合营门店正式投入运营,到2014年2月28日的5个月,已经亏损了1070万港元。
创建于1893年的巴黎老佛爷百货是全球知名高端百货品牌。对于这家老牌百货企业而言,老佛爷早已超出一家百货公司的世俗意义,成为巴黎时尚文化的缩影和策源地。中国消费者对于老佛爷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位于巴黎奥斯曼大街的老佛爷百货是除了埃菲尔铁塔之外,中国游客光顾最多的景点。到老佛爷购物,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到法国旅游必经的一站。
正因为有这层背景,老佛爷对中国市场颇为青睐,2013年开业的老佛爷西单店其实是它第二度进入中国市场。早在1997年,老佛爷曾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条侧街开过一家店。因为亏损,该店仅维持了一年时间。
卷土重来,却又遭遇巨亏。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老佛爷选址过于“偏僻”,交通不便所致。笔者调查发现,选址固然是一大因素,而在其背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这一局面。
选址之惑:商场定位与商圈消费者不吻合
北京西单地铁站东北口出来,继续向北步行1公里多一点,便来到老佛爷百货位于西单的门店。2013年,老佛爷卷土重来,“捆绑”香港潮牌时尚集团I.T,两家分别出资50%,成立了拉法耶特百货(中国)有限公司。
当年9月,双方合营的老佛爷西单开张。该店位于西单北大街与灵境胡同的交汇处,上下六层。店内售卖的品牌超过500个,其中300多个独家品牌是老佛爷买手团队从全球采购而来,价格在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商场一层留给了与之合作的I.T集团,后者引进了包括Yves 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在内的奢侈品牌,以联营模式运作。
今年11月15日,笔者来到西单老佛爷商场,优雅、大气的装修设计,新潮的服装商品以及周到礼貌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诺达的商场显得客流稀少,除了负一层的餐饮区域聚集不少人之外,真正购物的顾客非常稀少。相比之下,离它不远的西单大悦城客流稠密,不时有衣着时常的青年男女出出进进。
“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老佛爷属于高端百货。而西单商圈不适合高端百货经营,这已经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一个规律。”商业地产专家、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杜鸿告诉笔者。
环顾老佛爷所处的西单商圈周围商场,大部分属于中端百货或者一些经营时尚商品的小商品市场,这种环境的对比让老佛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佛爷客单价至少在千元以上,定位为具有一定消费者能力的群里。但在西单这样一个商圈,它的价格显得有些’高不可攀’。并且,在它周围有很多定位清晰,并且价格具有优势的百货商场。比如年轻人就去大悦城;喜欢时尚且价格便宜的可以去含光百货;中老年人或者外地游客大多去西单商城”。一位百货业专家告诉笔者。
除了定位尴尬之外,西单老佛爷交通拥堵,停车不便,这也是消费者不愿意光顾的一大原因。如果要步行,老佛爷距离地铁口较远,步行至少1公里。如果是开车,而西单是出了名的“首堵”,驾车消费者不愿意光顾。“西单老佛爷位置略有点偏僻,如果它是集合了国际一线品牌,且价格具有优势,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消费者愿意前去。而现在它的商品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吸引力,所以选址比较尴尬”。大中华购物中心主席助理柏文喜表示。
虽然在中国市场遭遇坎坷,而在全球市场,老佛爷却增长迅猛。过去两年,老佛爷集团业绩增长迅速。据《纽约时报》报道,法国家族企业老佛爷2013年的销售额为38亿欧元;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是23亿欧元。
时机不佳:卷土重来,却遭遇行业寒冬
“别说是连卡佛这样的高端百货。整个中国百货业都在走下坡路,连王府井都要开始转型做购物中心了。所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亏损很正常”。安徽新百常务副总裁尤军对笔者表示。
在过去的两三年,百货业由之前的“黄金十年”走到了发展的低谷,特别是今年,随着“八项规定”等相关政策出台以及中国经济低位运行、电商渠道冲击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整合百货业遭遇寒冬。
今年上半年,“关店潮”更是侵袭传统百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百货企业关店数量达15家,创下历史之最,而数据还在不断被刷新。7月份百盛商场北京东四环店正式关门,王府井百货广东湛江店宣布停业,8月底华堂商场北京北苑店也闭门谢客。
事实上,百货业惨淡的业绩从2013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埋下伏笔。已经公布2013年销售业绩的百货业41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幅呈现个位数增长--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其中近三分之一企业利润呈现负增长,岁宝百货、人和商业跌幅分别为378%和84.97%。
“与百货业的同行交流发现,从2014年一月份至今,百货业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世纪联华北京区总经理何向阳对笔者表示。淄博东泰集团一位商场副总告诉笔者,2014年该商场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考虑到通胀因素,实际销售收入是下滑的。安庆新百百货集团一位高管亦对惨淡经营的现状深有感触。
与此同时,受经济环境影响,一些品牌商进入战略性搜索阶段,也关闭了一些经营不善的门店。这将导致百货店招商困难,租金难以回笼等情况。而众所周知,这也是百货店的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市场,老佛爷可谓“生不逢时”。1997年,老佛爷第一次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零售现代业出于刚刚起步阶段。开架售货的大卖场在中国也是一个“新鲜事”,因此,老佛爷这样高端的百货业自然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认可。而十多年后的今年,中国消费者虽然被各种业态培育得更加成熟,但无奈行业环境低迷。可以说,这两个时间段都不是进入中国的好时机。
对于一个零售业而言,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机有多重要?不妨以Tesco为例,作为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在中国卖给了华润万家。Tesco在中国战略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进入中国较晚,错失了最好的时机。
从战略上来看,由于Tesco进入中国的时期较晚,已经错过了快速发展的先机。2004年,Tesco收购顶新集团旗下乐购连锁大卖场50%的股权正式进入中国零售业。经过为期两年的运营后,摸清中国市场门路的Tesco增持乐购股份至90%,成为绝对控股方,标志着Tesco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而此时,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家乐福与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数已经发展为95家和71家。另外,本土如联华超市、华润万家、农工商超市都已经形成气候,在连锁百强中居于前列。
Tesco错失了中国零售业最黄金的时光,而在以后的日子门店盈利变得日益困难。可以说,对于一个零售业而言,选择进入一个全新市场,时机很重要。
模式之惑:买手模式需要“接地气”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有两类商品最好卖。一种是知名的国际一线品牌,越是大众认知度高,耳熟能详的品牌越是受欢迎;另一种是款式新颖,价格实惠的商品,比如Zara、HM、优衣库等。从消费心理角度,前者关乎消费者的“面子”,后者是消费者的“里子”。这两类需求,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而老佛爷看上去采取了“中庸”的做法,在品牌上,并没有多少一线品牌以带动客流,而在价格上,价格也不足以吸引消费者,从而放弃了两大需求最旺盛的市场。“老佛爷显然缺乏对中国消费者购物心理的洞察。能去老佛爷的都是高端人群,但其门店缺乏高端人群需要最多的一线品牌”。大中华购物中心主席助理柏文喜告诉笔者。
除了商品之外,老佛爷百货在运营方面也与目前流行的百货业转型模式格格不入。“对中国市场而言,百货业购物中心化,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包括百盛、王府井在内百货企业都开始加大餐饮、娱乐以及体验休闲的业态面积,以增加对消费者的黏性。而老佛爷依然是传统百货的模式,只有在负一层有部分餐饮的面积。从功能上,远远不如在它斜对面的大悦城那么丰富。”一位百货从业者告诉笔者。
另外,老佛爷的装修成本和人力成本要远远高于同一商圈的其他百货店,这使得它在成本上亦不占优势。“做百货业的人一看就知道,老佛爷在装修上面花了不少钱,无论是地板还是吊顶,乃至洗手间的一些设备可以看出,在装修上是下了功夫。另外,老佛爷由于是自营的买手模式。其营业员都是自己培养自己发工资,这也使得它比联营百货在人力成本上高出不少。”上述百货从业者表示。
由于老佛爷是买手制模式,与国内百货业充当“二房东”的联营模式不同,因此有观点认为,老佛爷的亏损是买手制模式的失败。对此,安徽新百常务副总裁尤军认为,买手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也是未来中国百货业转型出路所在,核心在于,买手模式采购的商品一定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接地气”。
“买手制是未来百货业的必经之路,但一定要关注消费者的诉求。在中国市场,设计新潮、价格便宜的商品比较受欢迎。而一些精品、高端的买手制商场消费者对这个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尤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