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资生堂水之密语以134元的售价成为国内高端洗护市场的先行军。
随后,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本土品牌相继发力高端。截止2011年,高端洗护发产品已占据整个洗护市场的10-15%。
贝恩咨询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推出的《2014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外资品牌在整个洗发水市场中的份额接近80%,在护发素市场占比也超过50%。
另一数据显示,外资在高端洗护市场的销售占比为60-70%。继对大众洗护发领域形成密不透风的布局之后,外资在高端领域继续称霸。
外资唱主角 汉高表现突出
资料显示,过去的五年,高端洗护消费者数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市场容量达40-50亿左右。作为高端洗护在中国的先行者,外资对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容忽略。
先是水之密语的一马当先,更多的外资巨头开始万马奔腾。
2005年,德国汉高集团旗下品牌施华蔻打入中国市场,并以在精品店和KA卖场设置独立专柜的经营模式,在高端领域表现出色。
2007年,资生堂在中国又推出其另一高档护发品——丝蓓绮;同年潘婷也推出高端的潘婷臻质修护系列。
2009年2月,沙宣以“升级版包装”为由把价格提高20%~40%,跻身“高端”行列;同年,欧莱雅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从专业线走向日化线。
至此,高端洗护在中国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以德国汉高、资深堂、巴黎欧莱雅为主的外资品牌以60—70%的市场份额,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较之宝洁和联合利华,德国汉高和巴黎欧莱雅进入中国洗护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后者近年在洗护发领域的市场份额飞速提升。
联合利华和宝洁近年的财报显示,昔日的两大巨头全球业绩增长双双放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而发水在其中国日化板块占据了较高的份额。
德国汉高却呈现逆势上扬。汉高2014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全球第三季度业绩稳健。汉高中国化妆品零售部业绩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汉高美发品类市场份额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巩固在美发领域地位。
这在一位专注商超的业内人士那里得到证实。他表示,根据多个商超供应商的反馈,汉高旗下的施华蔻和丝韵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宝洁和联合利华。
汉高旗下的syoss丝蕴,首次推出全新无硅水润洗护系列,短短数月,已赢得消费者口碑,业绩跃升至同类型产品前列。
他认为,汉高旗下施华蔻和丝韵的快速增长从侧面反映了洗护高端化的趋势。
他指出,宝洁和联合利华前期一直专注中低端市场,主攻大众洗发水,目前虽有高端系列面市,但品牌定位从低往高走比较困难。而德国汉高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以高端产品切入,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德国企业的严谨与品质把控也是其品牌快速发展的关键元素。
在CS渠道遭遇反击
虽然整体来看,外资继续称霸,并且仍牢牢占据洗护发传统重要销售渠道——KA卖场。但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的CS渠道,外资品牌的优势并不明显。
河南周口晶晶连锁机构总经理杜鹏表示,在晶晶洗护占比较高的店里里,施华蔻、水之密语、丝蓓绮等几个外资品牌一个月的总销量在2万左右,本土品牌宫品一场活动的销量就可达7-8万。他坦言,外资有品牌力,可以自然销售,宫品的品质也不错,且有利润空间,是店里目前主推的高端洗护品牌。
滕州百信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朱思义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表达了类似观点。“外资份额在逐步下降,本土份额在不断突破。目前,百信体系里,宫品、滋源、优妮的总销量超过施华蔻、水之密语等外资总和。在高端洗护发板块,本土占比远超50%。”
朱思义指出,随着消费升级,洗护高端化是趋势。CS渠道更依赖服务,本土高端洗护品牌在终端动销上提供了更多后续服务。以宫品为例,在终端以现场体验和沙龙展开,为店里带来更多客流。因此,店里也愿意主推。
他认为,本土高端洗护品牌在CS渠道的占比还会进一步提升,进而也会影响到其他渠道。
对此,石家庄朗利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峰却不这么看。朗利代理资深堂旗下的水之密语和丝蓓绮。他认为,目前来看,外资的品牌力和产品品质较之本土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消费心理的成熟,顾客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市场口碑的知名品牌。
他表示,目前,其代理的水之密语和丝蓓绮销量非常稳定,并未感受到任何冲击。
虽然各执一词,不可否认的是,在KA所向披靡的外资品牌,在CS确实遭遇了本土品牌的反击,这与本土护肤的突围之道何其相似。
或许,CS正是外资在高端洗护领域的阿克琉斯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