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日化市场,高端洗护炙手可热,各种概念洗刷着人们的眼球;其似乎于一夜之间出现,但却少有人对其表示惊讶,似乎理所当然;那么,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高端?终将去往何处?
前世:外资品牌背景下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著名洗护大牌杀入中国,开始了瓜分国内洗护市场的浪潮:美国的宝洁依靠自身的优势把海飞丝、飘柔、潘婷等高中低档洗护品牌全线铺开,并与商务部合作打造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功进军农村市场;英国的联合利华经过几年打拼,将旁氏、夏士莲、力士等洗护品牌打造成千家万户知晓的品牌;随后,德国的拜尔斯道夫并购丝宝集团,使旗下的舒蕾、风影、顺爽等国内知名的洗护品牌瞬间归附。
从彼时开始,外资洗护品牌充塞了中国洗护市场,这种一持续就是二十年。
一项来自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时中国洗护市场的产品交易额为220亿元左右,其中宝洁一家就占到了60%,洗护市场呈现高度集中与垄断之现象;而在2007年,中国的洗护市场被宝洁、联合利华、丝宝集团、拉芳集团加起来占据了80%左右的份额,而好迪、采乐、蒂花之秀、飘影等二线品牌又抢占了13%的市场,剩下不足7%的市场,则被成千个三四线品牌瓜分和搏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要探究中国最早高端洗护的萌芽,还得从这些外资品牌中寻起:
2003年,日本资生堂的水之密语以134元售价成为国内高端洗护市场的先行军;
2005年,德国汉高集团旗下品牌施华蔻打入中国市场,在高端领域表现出色;
2008年,花王(中国)也推出其高端洗护产品亚羡姿;
2009年,沙宣以提价20%~40%的方式,跻身“高端”;同年,欧莱雅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从专业线向日化线漂亮转型;
2010年,海飞丝推出定位于高端的海飞丝丝源复活头皮系列,定位为186元及266元两种规格;
2011年初,汉高集团继施华蔻后,又推出另一高端洗发品牌——丝蕴。
这个阶段,在本土品牌中,只有以“中药防脱”为口号切入市场的霸王集团推出的高端男士洗发水才勉强有一定席位。而此时,诸多国内洗护品牌商,鲜有人能看到高端洗护前景,即便是看到了,也仅停留在表象没有深入下去。
今生:环境和利益驱动下的起步
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压力在增加,生活节奏在加快,饮食、睡眠愈加不规律,如今80%的人群有着头屑、头痒、脱发、白发等问题,使其对高质量洗护产品格外重视起来;随着收入提高,许多终端消费者随着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的提升,已经不满足于简单清洁的大众发水,需要更高端的发水来彰显自己的身份。高端洗护的市场由此而生,根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我国的高端洗护市场将可能超过5千亿。
植美总经理屈稳钜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随着电商兴起,专营店的线下生意受到冲击,份额下滑,利润降低。这时候兴起的这种洗护品类则有利可图,于是专营店便会重视起来。而专营店的重视又反作用于高端洗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结合推动了高端洗护的发展。”
另外一些行业人士则表明:2010年左右,随着品牌增多,洗护品牌商价格战变得激烈,低、中档洗发水的利润日趋微薄,品牌生产方在其中很难获得太大好处,此时,高端以其低成本、高回报的独特之处成为了一个型的“掘金点”。
2012年,本土高档洗护品牌仍显单薄,除了霸王“中药防脱”外,鲜有其他品牌,市场上仍由宝洁、沙宣、资生堂、汉高、欧莱雅等大品牌把持;时间到了2013年,随着“高端洗护”概念的炒作,洗护高端化趋势愈演愈烈,众多本土品牌像是井喷一样纷纷涌现,呈现出“百家突围”之象。优妮、宫品等优秀的本土高端洗护品牌横空出世,让业内人士顿觉眼前一亮,这是本土高端洗护品牌开始显山露水的一年。随后的2014年,本土洗护品牌继续发力,滋源、至美绿效等众多新品牌,带着无硅油的概念半路杀出,这是本土高端洗护品牌续力爆发的一年。
市场:看似热闹实则暗流汹涌
在接受采访时,刘强告诉记者:“今年的高端洗护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那么多品牌出现、那么多概念被提出,高端洗护的市场看似很热闹;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少症结。在本土品牌中,至今依然没有一个明显的领导者出现,众多企业都希望能在市场的发展初期拔得头筹,甚至能够改变洗发水市场的一些格局,便纷纷发力。由此,群魔共舞、乱像丛生。
首先,除了价格高以外,大部分高端洗护产品所诉求的功能并不是消费者迫切需要的。如果只是一般的头发的清洗和护理,中档甚至普通洗发水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高档洗发水并没有强烈的诱因能让消费者解决头发的问题。
其次,高端洗护产品的成本价和卖价相差很大,高利润支持虽是好事,但高价位阻碍了高端洗护产品向消费潜力仍未得到完全释放的二三线市场,特别是县乡镇一级的渗透,因此真正的精品店才是目前高端洗护品牌攻占的重点对象。加上许多高端洗护品牌与今年才真正投入日化终端市场,比如自然而然和至美绿效,短短半年时间的确很难完全铺开市场。
刘强告诉记者:“许多高端洗护品牌的宣传都是在行业内进行,并没有涉及到大众中去,品牌对于市场开拓的视野和范围并不是很完善。”
再次,品牌之间的价格竞争也阻碍高端洗护的发展。在没有高端洗发水出现时,中档洗发水可以看作是高端产品的雏形,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中档洗发水也开始以特价以及促销等方式降价,使得其中档地位摇摇欲坠。
在屈臣氏搞特价时,蓓瑞丝2瓶750mL的洗发水仅仅50元,几乎把高端洗发水的档次瞬间拉低。这个市场刚刚发展没多久,产品价格就已经不再坚挺,高端洗发水已经有了价格战的雏形。
而就目前实际状况来说,中国高端洗护市场中,外资品牌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许多本土品牌想要去突围,但苦于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远的如纳爱斯的百年润发,近的如丹姿集团的卡迪那,无数洗护企业曾想将高端洗护做大做强,从而改变市场的格局,但在一番尝试之后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未来会怎样,本土高端洗护品牌还有没有出路?又该如何突破?
其实就像鲁迅说过的那样: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