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观察 » 正文

三大“天象”显形:国妆开启新时代天窗——论本土化妆品开启国妆产业新时代序

发布日期:2014-12-25 10:02   作者李传玉工作室
三大“天象”显形:国妆开启新时代天窗——论本土化妆品开启国妆产业新时代序

  何谓“天象”?

  天象,为天文学和玄学的专用术语。在生意场上引用“天象”说事,大多隐喻为“天时”或“天机”。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机不可泄露。角逐于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企业会不会看“天象”,折射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事业的“天机”。相对之下谁能看得准、看得透,就得看企业掌门人的天资和悟性了。

  所谓“天资”,老子谓之“众妙之门”。亦即俗话所说的“开天眼”。民间多有共识:天机乃非一般俗人所能看见的,惟有“天眼”者能开释。因而那些能“开天眼”者不仅天资聪慧,且似有神缘相通。中国旧时代的先生文人评价聪慧过人的弟子时,常用“天眼灌顶”赞许,以誉其悟性超人。故而欲观天象者,必得具备慧眼。借慧眼识天机观天象,藉此打开凡人不可及的天窗。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看破天”。

  那么,如何洞察当下本土化妆品产业的“天象”?有何依据论证中国化妆品市场开启了国妆新时代的天窗?本土化妆品是否就等于国妆?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如何认识国妆的价值?所谓“三大天象”是怎样具体显现的?本文试以解析。

  天象之一:泥沙淘尽始见金,由“新时期”到“新时代”

  在此前20年间的撰文中,关于本土化妆品产业的“新时期”以及新时期里产业发展的两个阶段,为杂家着墨最多的部分。友人戏封绰号:“新时期的祥林嫂”。但这一回略有不同。研究发现,新时期的前两个阶段貌似接近了尽头。下一个路口在哪里?分析如下:

  本土化妆品产业的新时期最早始于1985年前后。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层面的“新时期”时限定义相差近十年。新时期本土化妆品产业的形成,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在结束了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制之后的复兴民用消费产业之一。与新中国前三十年同业市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她是由新兴的民营企业群体为主体的产业阵营构建起来的。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这一重新发展的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历经了两个别无选择的产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2000年。

  如上所述,鉴于当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经历,新时期第一阶段的产业发展特征是:填补产品市场空白。即产、供、销各环节的企业生意“遭遇”爆发机会的概率,可谓俯首拾遗。如“大宝”因SOD蜜而发迹,小护士因防晒一炮走红等等。只要市场上没有的,谁发现了谁就有可能一举成功,这种俯首拾遗的爆发机会要承谢当代中国社会特殊历史酿造的市场机缘,特别是几乎将化妆品产业绝迹的十年“浩劫”,极度饥饿的妆容性产品消费需求构成了中国化妆品市场复苏的第一次浪潮。因而在新时期第一阶段粗放型的产业复苏过程中,基本完成了行业市场三大项基础工程创建:(参见附表)

  (一)化妆品行业市场的产品结构,得到了基本的创建;

  (二)产品的消费类别,得到了基本的划分。如:护肤、彩妆、洁卫和发品等;

  (三)分离出了日化线和专业线两大产业板块(截止2000年)。

三大“天象”显形:国妆开启新时代天窗——论本土化妆品开启国妆产业新时代序

  第二阶段:2000年--2015年。

  第二阶段的市场机遇特征是:新兴渠道提供了本土产业增长机会。突出表现在化妆品专营店渠和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形成。它们为第二阶段的产业市场扩张做出了三大贡献:

  1、成功游离了对百货商业业态的唯一依附,完善了自成一体的产业市场(其他行业已经先于一步完成产业专卖渠道的自建。如家电业的国美、苏宁,药业的海王等)

  2、重组了行业市场的作业规则(如终结厂商合作铺底政策等)。

  3、宣告了本土化妆品产业在历经了前2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从此走出了产业创业期。

  蓬勃于2005年后专卖店渠道和2010年之后的网络购物市场,强力催化了化妆品市场环境的营销氛围。特别是一个新兴的专营店渠道和一个兼容了专业线“教育营销”形式的厂家营销例会,加上不同于以往的“订货游戏”和厂商关系约定。这一套七拼八凑的所谓“营销模式”,顺应了第二阶段里中国社会消费环境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整个产业市场从2000年之后的举目茫然中一举走了出来。

  归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核心要点:

  一个是填补产品空白,一个是填补渠道空白。这是新时期30年间,本土化妆品产业前两个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增长载体。它们在填补市场空白中激活了产业本身原本就存在的增长空间。但两个阶段中的产业增长属性,基本依赖于机缘性增长。说穿了,属于“靠天收”。这一时期的产业发展动力大多来自于产业投资者的商业敏感力和生意人的勇气胆略,包括随后而至的互联网销售市场,创新性的产业发展成分较少。

  事实也是:当产品市场空白填补到没有死角之后,就大多表现出对产品概念的追逐。而新兴渠道衍生的增长机遇不可能是层出不穷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再出现N个专营店渠道和互联网渠道。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渠道稀少不足以承担商品流通时,有待建设的是国家商业大环境的改善。当不同形态的销售渠道出现过多,除了新的渠道对之前已存在渠道的冲击外,新旧渠道的存在功能主要都是扮演商品分流的角色,对产业本身的升级与扩张难以起到主体变革的作用,这是由市场角色决定的,谁也替代不了谁。

  由此第二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是:当机缘性增长的“靠天收”机会殆尽后,下一个阶段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模式从哪里探寻,问题就越来越清晰地浮上了台面。

  新的阶段在接管第二阶段之前,不能回避的是要对前两个阶段中给产业市场留下的负面资产同步接手:编纂品牌故事、杜撰产品功能、抄袭配方技术、胡诌海外身份、玩弄企业文化、臆造营销模式……追逐浮华的生意心理和企业行为,对产业肌体的意识形态污染不可小觑。特别是对陆续入行的产业新人,让他们从入行伊始就对化妆品产业本身应有的商品价值产生不屑和蔑视。

  类此着力于产业价值回归的正本清源努力,需要在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措施逐步净化的同时,无疑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类负面资产对产业发展正能量的侵蚀和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于是,一手探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空间,一手重塑产业价值回归本质的发展,还要在行业环境内开展意识形态“卫生革命”,构成了下一阶段产业发展中最负重和最突出的矛盾之一。由此倒逼产业必须酝酿全新时代的促销年,已迫在眉睫。

  这个全新的时代,就是由“新时期”到“新时代”的转换进程。

  天象之二:斧剖顽石识臻玉,由内到外的产业蜕变

  市场经济规律无数次地印证:当填补空白性的市场增长机会越来越少时,就是产业回归理性发展时期到来的重要标志。

  据行业媒体披露,不久前原上海家化掌门人葛文耀在行业活动中指出:当下是本土化妆品发展的最好时机。主要理由是:从制造业的发展来看,过去30年前间是国际品牌强势的时代;30年过去了,外资品牌依然很强势,但他们的强势在近两年里正大尺度地渐显示弱,从本土产品市场业绩总量与国际强势品牌在中国市场业绩总量的比率逐年变化足以印证。其次,它至少印证了国人不排斥国货也正在消费国货的事实,已趋于消费常态。

  毋庸置疑,本土产业正在发生由表及里和由内到外的蜕变。

  蜕变显形之一:产品消费的地域性增长结构正在逐渐趋于理性化。

  所谓理性化,突出表现在中国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性正逐步显现出符合“国情”的趋势。正如葛文耀指出的,西方化妆品的崛起大多源于彩妆和香氛。而亚洲特别是东亚人群对化妆品的需求多是护肤为主。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不是直观的东方肤质和西方人肤质之间所出现的产品消费差异,而是由东西方各自的人文文化在妆容性产品消费领域内的延伸。欧莱雅在日本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源于以护肤品为主导的日韩本土产品的崛起。而中国市场这一消费特征的逐步显现,同样构成了产业市场由内到外发生蜕变的主要诱因。

  葛文耀从东西方产品的消费特质,和国际品牌与本土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份额比率逐步变化的视角得出当下是“本土化妆品最好时机”的论点,杂家在认同之余,将此论点引申到“文化和历史的延伸”决非空洞的情绪化渲染。诸多的市场现象印证着这一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蜕变趋势正在以不可逆转的现实显现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上。

  蜕变显形之二:当下如火如荼的网购市场和由此带来的相关变化即是例证。

  互联网市场的崛起,首先改变了全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中国人也不例外。以化妆品市场而论,当布满全国一线都市的高端百货商场还在设置“国产品牌不得进入”的壁垒时,网络购物的泛滥,给了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在线上同台亮相的机会。在这个不限尊卑身份不限国籍国界的平台上,互联网市场瓦解了国际寡头品牌的“神秘拿捏”。同时也稀释了国际品牌的肃穆身段。这种线上线下“顾头顾不了腚”的现实,毫无遮拦地撩开了国际一线品牌的屁股帘儿,并且从此难以回到之前独尊的天堂。

  从产业角色在市场发展中的变化审视,产销企业相互跨界同样在催生这种蜕变的显形。例如在欧洲,化妆品零售专营连锁店大多附加有“两栖”以上的多元化身份,突出表现在店家不分大小,在经营行业品牌的同时大多店内都有自有品牌。商业经济最根本的属性就在于它的利益普及性,一旦某种经营方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可以存在,它就会普及成一种产业现象,且不因地域而受限。走进店内你会发现:店家经销的品牌可以不分国界,但所有的自有品牌没有一个身穿外国的“马甲”,清一色堂堂正正地标注着本国的国籍和文字。进而推想,当国内零售连锁企业不穿“马甲”的自有品牌成为一种产业常态之时,那将是葛文耀先生所说的“本土产品最好发展时机”的应验。

  借用一句名言:欧美都有了,中国还遥远吗?

  从市场竞争层面上着眼,国际一线品牌由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伊始就怀揣着两把“枪”:一把对着本土品牌,一把对着时刻伺机插足中国市场的“近亲老乡”洋品牌群体。即便在中国的土地上洋品牌之间的互掐也早已是常态。

  30年后,那些被寡头品牌成功狙击于中国国门之外的“近亲老乡”在今天看来,进或不进中国未必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了。2010年之后不断传来国际一线品牌从中国市场退出的消息,虽然并不能以此显示本土品牌进入到了取代跨国企业的时期,但足以反映出罩有高不可攀面纱的洋品牌在中国已经露出了肉眼凡胎。知名品牌尚且如此,新涉足的品牌除非有超然绝伦的作为,否则他们必须清楚,在中国市场弯腰就能捡到大把钞票的日子,已经过了这个村也没了那家店了。

  前几年国际寡头企业收购中国本土一线品牌的现象,国内很多媒体认为是“雪藏”的说法,葛文耀指出是“不懂市场经济”的表现,对此杂家是认同的。特别是葛老爷子关于本土品牌被收购后死掉的两个理由:一是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的文化不符;二是本土企业不够规范。杂家以为其实这两个理由实际缘于一个根源:即民族文化的冲突。无论表现在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层面上,至少在过去30年间被收购的全部案例中,至今无一成功地印证双方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反恰恰是这种根源性的冲突折射出的另一“天象”是:斧剖顽石识臻玉。拨开纷繁的乱象,处在由内到外蜕变的本土产业,正逐步显现出他在中国主流市场的消费角色。而呼之欲出的正是国妆时代的来临。

  什么是“国妆”?

  提出“国妆”的定义,估计大多业者会误以为又要批假洋鬼子。NO!分析国妆与新时代的发展关系,显然着眼点的层面不能那么低。

  认识国妆必然要认识国妆价值的存在。要厘清国妆与洋妆的价值区别,也必须要从产品文化上着眼。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人文文化和文明历史积淀,在妆容性商品消费中的差异体现最为鲜明。

  多年前,一位欧洲友人(非化妆品业者)给杂家分享了他家一件家传的古董珍藏品:一只中国唐末宋初的胭脂盒(有鉴证书)--扁圆的檀木工艺品内还有残留的星星点点的胭脂粉末。它让杂家即刻联想到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名句。继而产生的联想是:在唐宋时代,做胭脂的原料不可能从欧美进口(那时还没有美国)。若是更早的秦汉、春秋,高卢人还没有建国(法兰西)。在厚重的华夏文明史里,国妆的价值决然有其不可名状魅力。

  由此可见,产品文化的价值是决定商品品牌价值的核心支撑。一向自恃会舞文弄墨的杂家在入行初期,也曾闹下过无知者无畏的乌龙--想当然地以为“露华浓”为上海产的化妆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小资情调是典型的“海派”文人酸味。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纠正过来:原来是美国的“Revlon”,这事给杂家的刺激是刻骨铭心的。一个洋品牌能有如此精彩绝伦的中国文化译释,可想他们在进中国之前做了多少吃透华夏文明的功课,又有怎样的中国文化精英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一产品文化的确立。毋须讳言,这是令新时期本土化妆品产业圈内所谓的营销专家们汗颜的,杂家五体投地地服了!

  换言之,本土化妆品产业回归到国妆新时代之日,也是终结水货菜鸟们浑水摸鱼之时(对此视点杂家将专文论述)。杂家遍查了当下有涉足国妆研究倾向的文章和论述,至今还没发现一篇有建树性的文献涉题探究(或是眼拙)。完全可以指出,这是本土化妆品产业研究的一个空白。

  试想,一个靠本土化妆品打工吃饭;做生意赚钱;玩策划搞设计、做培训讲报告的从业者,包括所有寄生在本土化妆品产业链上形形色色的附属产业,如果他心中没有国妆的感觉,找不到国妆位置,更何谈国妆价值?更不要说使命感了。

  杂家坚信国妆价值是存在的,也是能够探寻到和能求证到的。而求证国妆价值的存在,你心中一定要有由内到外的敬畏感。若没有这种敬畏感,你将什么也感受不到。由此杂家认为,所有不能对国妆价值有所认知有所研究的所谓专家和营销人士,都没有资格对本土化妆品产业发展的价值和前景高谈阔论。这其中的缘由,你懂的。

  杂家体味过这种敬畏感的滋味。

  限于洋文的障碍,每次走出国门,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偶然邂逅一块汉字招牌,那种舒爽无异于在陌路重逢了家人。特别是置身于西国繁华的商圈中,你会幻想着对国货的不期而遇。最不忍目睹的是,在回国的机场免税店里,国人秋风扫落叶般大包小包地狂购“正品洋货”用以馈赠亲友。

  此情此景,让混吃了半辈子化妆品饭的杂家脑海里倔强地蹦了对“国妆”的幻想。幻想她若风光,那将是怎样的模样?--充溢着方块字文化底蕴的中华化妆品闪现在西人伫立的柜台里,她以东方国度特有的身姿吸引着西人眼神的青睐。那西人都趋之若鹜了,俺国人都将会怎样地敞亮呢?!国内的市场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风尚?这憧憬,哪怕是稍纵即逝也是爽歪歪滴过瘾!此时此刻杂家笃信,但凡在心底里不甘菜鸟的国内同业者,或多或少地都会生出这油然的心愫。你无需高大上。

  认识和感受国妆价值感,没有高大上的情愫断是不行的。君不见同是沐浴在东方文明国度里的韩国和日本,他们对本国化妆品产品文化的高大上情结是那样地自恋。作为产业从业者,缺乏这种自恋感,很难找到与国妆价值感的共鸣。这种自恋必须是纯洁和纯正的。不能混血。更不可能是变种。

  坦而言之,回到国内你才能发现,所有对国妆存在的渴望,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不同。正如踱步在国际同行展会的走道上,你同样难以觅见汉字国妆的身影。随意走近某个国家的展台,首先看到的是人家工工整整地标识着该国文字的宣传物料。联想到国内号称近二千家品牌摆摊二十余万人齐聚的行业展会上,那些试图以洋文洋名洋故事去混进“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比皆是的本土企业,作为中国妆业者,你会无名地感觉到西人的眼神里附着有“很二”的色彩扫描在自己的身上,如芒在背。这种扭曲和纠结让你强烈地渴望,在此时此刻怎样才能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能看见为接待中国参观看客特别在一角用中英文备注的小招牌:“欢迎中国客商洽谈Welcome customers to negotiate China”。杂家认为这决然不是不经意间露出的小花絮。无论他们面对的中国看客是在怎样一种原因下光顾的观众,毫无疑问,它折射出“点对点”信息本身就是国际同业者对中国市场态度发生某种蜕变的印证:由洋妆到国妆,已经在下一个路口招手。

  天象之三:拂去铅华显本真,由“哈洋妆”到“哈”国货

  去年在业界流传一则趣闻:某个带有哈韩意味的本土企业当家人在微博微信上不断表白:“我老婆姓韩,我的品牌叫韩N有什么不可以吗”?这句看上去夹杂着逗乐的争辩,杂家以为未必是完全的嬉笑。稍后不久,此君就旗帜鲜明地喊出“国货当自强”的声音。说法上稍有不同,但无遮无拦地亮出了该企业当家人对“国妆新时代”的期许。相信这决不是偶然的。他是否从产业不同的层面上已经领略到了国妆时代来临的预感,去朝今日唯君知。

  杂家一向以为,不论是哈韩、哈日、哈欧、哈美,新时期本土化妆品产业前两个阶段中的各种哈洋现象,都是产业市场创业初期市场出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真格儿的义愤填膺地去不屑、去批判。产业价值观的倡导和企业应对市场生存的现实,是两码事。

  生意场上讲生意,特别是在盛行“英雄不问出处”生意理念的本土产业群体内,企业的价值观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老板的事业境界也是在财富累积进程中逐步成就的,重要的是能不能醒悟。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差异存在的话,那就是醒悟的快不快、透彻不透彻、企业决策调整的果断不果断而已。

  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业内周知,比此哈韩品牌决心更大行动更果断的某家哈欧品牌,为穿上“正宗”的欧人燕尾服,多年前下足功夫去法国注册企业(坊传改变长居身份),以“证明”品牌是正宗的法国身份,同时也意味着与国内的“哈洋”群体划清界限不屑为伍。那么换了正宗欧人燕尾服后的企业业绩又是怎样呢?不需细说业界也都清楚。总之貌似在欧美品牌阵营里找不到它的身影;本土一线品牌阵营里也找不到它的位置。随机做个街访:问法国人几乎无人听说,问中国人是不提想不起,提起来要想一会儿,想了一会还未必想得对。

  然而你打开该公司的网站,扑面而来的依然是“一段欧洲中世纪的爱情神话……”

  它让俺想起了在欧洲的一次经历感受—

  在欧洲某国街头的一次散步间,转弯处见一半日半汉文字的灯箱:“じゅうどう柔道”,便半猜半估地判断这可能是“日本柔道馆”。临近门前仔细打量时,从门内迎出一位身着和服却是黄发碧眼的西国青年,口里说得是欧语,行得却是九十度弯腰的日本礼。此情此景让你心里当下就消失了全部好奇的兴致:“变味”的扫兴油然而生。杂家的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复杂:强烈的反差,其实是对现实纯正的渴望和期待。

  纯正,是我们用来判断这个世界文明类别的标签,也是判断我们对已知事物的准则,就如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餐馆。那人、那字、那门前的幌儿,有一样不对茬不搭调,你便会有一种不纯正的感觉。于是就特别地念及那些属于你的文字、属于你的建筑、肤色、物件和话语,这就是产品文化的归属感,也是产品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而这种被你认为属于你的东西也是你所属的民族独有的。这种归属感的东西在国内常常不被意识。但身处异域他乡,你惟能体味到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家国情怀。

  由此,无论缘于怎样的因由,“哈洋”都是一种基于混淆的企图;而“哈国”则是一种基于纯正的价值情怀。

  但是,与新时期前两个阶段中的产业市场机会不同的是:由“哈洋妆”到“哈国货”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某个企业认知观态度的转变。即便在当下,执着地怀揣“欧美梦”的企业不乏其人。身上有钱的可以在美国收购工厂,会玩资本的可以在欧洲收购科技机构。为了验明自家“欧美血统”的正身,设想将本土商家组团集体去自己在异国的工厂参观的“营销策略”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最有说服力”的杀手锏。

  听着他们种种自以为很有创意的策划手段,你不难做出两种直观的判断:一是不惜如此费力费钱地去绕这么大一个圈子,首要的目标还是要先“绕”住商家;其次的目的才是向消费者展示“正宗外资”产品。它让你想起十年前许多刚致富的本土企业拓展商家客户时常用的手段:张口闭口就是“工厂占地xxxx亩……”客商活动的重要节目就是带领商家进工厂走车间参观,以示公司的实力。

  只不过这种做法被怀揣“欧美梦”的老板由国内移到了了国外。你很难相信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代,类似自鸣得意的手段和琢磨类似手段的大脑依然故我,算不算是奇葩(资本和资产的游戏除外)?真可谓:十年光阴飞如梭,故人犹唱旧时歌。

  借用段子说:思路决定套路,套路决定出路。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概括一句话:逆历史潮流而动,要么是神马,要么可能神马都不是。

  杂家以为,能够意识到产业本质的回归,俨然是本土化妆品产业步入世界化妆品之林的历史开端。杂家谓之的国妆新时代,她可能不会再给到某些六神无主的本土企业其他机会的幻想。洋人、洋货、洋戏码,国人见识了,国货竞争了,局面逐渐显现了:外国的月亮没有比中国月亮大一圈儿,世界没有那么玄妙,该回归的回归,该退场的退场。只是在这一进一退之间,各自都不要错过了自己可以捕捉的那个机会。

  蓦然发现:错过,是一个很有触动力的词汇。日前在手机上广泛传递的段子就很有触动力:“几年前你错过了什么,几年后你又错过了什么,今天你还要错过微营销吗”?于是《微营销提升八倍销售业绩秘籍》云云配上二维码方块要你“猛戳”。

  有人说这些在“直销”的《秘笈要点》中就有,教你如何去“触动”客户的“痛点。不难看出,在这世上最遗憾、最后悔和最担心的隐忧,莫过于“错过”。那么我们探讨的国妆新时代,会不会依然有人错过呢?

  据杂家对新时期本土化妆品营销的多年研究,更多时候,许多“传统”企业是不需要你来“触动”的,他们知道企业的“软肋”在哪里,你大可不必为此费尽心机。特别在与一些有年资的企业交流时,他们在对企业过往走过路径的叙述中,都能掰着指头数给你听:哪个哪个机会被他们错过了,哪些哪些原本都是不应该错过的机会……进而坦言:机会一旦错过就只好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了。

  “机会一旦错过就只好扮演追赶者的角色”。杂家对这句于自然间流出的话语,很是触动。研究企业你会发现:振聋发聩的格言段子通常被两种人创作。一个是成功者一个就是追赶者,正如“站在风口猪能飞起来”。前者找到了“风口”并成功地飞起来后,便会把各种感言放出来与众人分享,而后者则举着这些“格言”奔走相告追风逐日,并且越追越邪乎。

  回望在此前寻常的日子里,那些执着探寻“风口”的前者大多被后来沦为追风的人视为异类,他们会将一大堆“精英论调”转换为口水,猛喷那些被他们视为“不创新死不了,创新即找死”的探风者,而自己则是随着市场上刮什么风便起什么舞,吹什么曲儿就哼什么调。最突出的莫过于本土化妆品圈里的追赶者:流行卖“草”他们就卖草,流行卖“水”就卖水;面膜起哄了上面膜,微营销来了就满世界拉粉。

  此时此刻,当你探问他能否觉察到眼前有没有又将被他错过的机会时,大多的答复是不曾有细想的。或者是不得要领的。

  没人愿意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答案百分之百。

  但你是否意识到你有可能再一次扮演追赶者的角色?吃不准。

  惟有那极少几位不即时表态的陷入了深思,显然,那是被触动了。

  毫无疑问,谁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触动”有关系。

  下一个风口有没有在某个地方形成?被追赶的风口将是怎样的情形和状态?风在何时才能刮起来?这一次谁在风口,谁又将继续扮演追赶者的角色?让杂家来告诉你:

  那就是:国妆新时代。

  后记:其实这是《论国妆新时代》的一篇《序言》。随后待续的系列篇有:

  ★ 国妆新时代之品牌

  ★ 国妆新时代之渠道整合

  ★ 国妆新时代之化妆品终端专营变革

  ★ 国妆新时代之营销智库的走向

  ★ 国妆新时代之职业经理人系统化再造

  预计在2015年全部完成。欢迎赐教。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