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品牌走向世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仅缺乏全球的布局思维和影响力,更缺乏品牌思想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很多企业将品牌简单的理解成“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品牌不是商标或名称,不是包装或广告,而是基于经营人心的信任关系,品牌需要与目标消费群进行基于价值、情感、审美、态度等的沟通,赢得信任与好感。
一、找到国际化的最佳路径
实现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品牌思想,进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路径。目前,主要采取统一品牌和多品牌战略进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统一品牌战略主要是集中品牌优势,以统一的综合品牌拓展市场。如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从全球战略布局的角度,完善其全球品牌体系。多品牌战略则是通过收购当地品牌的形式占领当地成熟的市场份额。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实现快速占领当地市场,但不利于企业的品牌真正走向全球一统化,品牌的影响力被分散,不利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稳定的认知。
从长远来看,选择统一品牌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寻求品牌大治的根本路径,品牌国际化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品牌战略。因此,在进行品牌国际化的征程中,企业不应求一时一地之得失,而要立足长远,一步一步地走向品牌的大治、大同。
二、坚持品牌本土化
在全球范围,麦当劳的营业额远远超过肯德基。但在中国市场,肯德基的店面数量和营业额几乎是麦当劳的两倍。和麦当劳不同,肯德基有相当部分的食品富有中国特色,在品牌传播上一直展现的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感恩和中国人之间浓厚的亲情,理性上抓住消费者的饮食特点,感性上又得到消费者的共鸣。
同样,在中国的品牌国际化建设中,也要利用品牌的本土化突破文化的障碍,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品牌营销策略都要从当地的消费文化出发,提高品牌沟通的有效性。坚持本土化战略是减少品牌扩张障碍的最有效的方式。在进行品牌本地化操作时有一点要注意,所谓本地化只是在产品设计制造、品牌传播和营销执行层面多一些区域化的特点。不要为了单纯追求本土化而改变品牌原有的价值。
三、选择先难后易的扩张策略
在进行品牌国际化扩张时,大多会选择从比较容易的市场下手。目的就是为了先在这些二线国家的市场站住脚,然后再进行外部扩张。这种策略看起来虽然比较容易,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越是容易进人的地区,其市场的容量也越是有限,虽然在这些市场建立起了品牌,也不能指望这一品牌价值可以扩展到更大的市场区域中去,同时可能还要面对可能发生的政治、经济危机。
从长远看,这种先易后难的品牌扩张策略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先难后易的扩张策略也许更具有可操作性,它是一种面对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格局,考虑企业品牌建立和长期发展需要及交易成本,针对全球一体化压力及国际市场当地化反应的压力,凭借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依靠“一路纵队”理念,先集中精力攻发达国家的市场,在发达国家创品牌,然后再以高屋建领之势在发展中国家扩展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通过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到强者如林的成熟市场,摔打历练,进而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人其他市场。日本的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也是因为先拿下了美国市场,才顺利拿下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场。因此,选择先难后易的品牌扩张策略虽然起步艰难,但一旦打开突破点,将对品牌的持续扩张大有裨益。
四、避免陷入OEM困局
很多中国出口企业只是为别人贴牌制造,也就是所谓的OEM 。OEM企业一般是为同行的知名企业做贴牌,自己只是赚取价值链末端微薄的利润,高额的附加利润则被品牌商赚取,这注定了OEM企业要为品牌企业做嫁衣的命运。很多企业可能会认为,做OEM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市场需要,是为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化做准备,当然,做OEM可以帮助企业掌握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好地了解国外市场消费的需求。
但事实上,OEM企业转型做自主品牌的成功率十分低。OEM企业转型做自主品牌,主要面临外部市场资源拥有不足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这也是品牌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OEM 企业转型,其实代表着与以前合作的品牌企业决裂,从合作者演变成为同行竞争者,也必将受到品牌企业的打压与排挤。同时,贴牌生产的设计开发技术也是在跨国公司手里,销售网络也是人家的,消费者并不认产品本身,而是认品牌,因此,OEM企业很难实现从贴牌向品牌的转化。
品牌的国际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的企业卷入其中,中国的企业必须做好迎战的准备。现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一个程度,中国的品牌将借助国家品牌崛起之势,迎来国际化大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将会前赴后继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