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爆品,指的是通过牺牲同类产品的某一个产品,来带动同类产品销售的营销手段,爆品一定是明星单品,但明星单品不一定是爆品,企业打造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吸引更多人流,其本质上是一种口碑式营销模式。
爆品一词,最早源自淘宝,本是店主们集体发明的营销利器,其含义为打造让顾客尖叫到爆的极致产品。深谙此道者会将少数的产品以自虐加偏执的态度打磨到极致,让顾客尖叫的同时伴随着品牌口碑的爆棚。此后,爆品战略从网上蔓延至现实销售中,线上线下相互交错。
自兴起以来,爆品就是日化行业的必争之地,历来成就不少品牌,诸如幸美、兰瑟、柏氏等等,爆品的优势和打造方式已被大家熟知熟用。然而,凡事有两面,爆品就如双刃剑,企业操作不当也会容易惹“祸”上身。
西方天主教教义有七宗罪之说: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色欲,爆品之“罪”亦有七宗,下面且看《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一一道来。
一宗罪:昙花一现
俗语曰“富不过三代”,之于爆品,实则“爆不过三日”。
各种“过气”爆品事件在各行各业屡见不鲜,一片红海的手机行业尤为明显。三星爆品Galaxy出了5代,曾红极一时,如今也风光不再;小米曾手机当初更是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如今小米4似乎已经热度消沉。
一家洗护企业老板曾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诉苦,说自己辛辛苦苦铺垫了一个多月造势的洗发水品类爆品仅仅火了一个礼拜便偃旗息鼓了无声息了,为此整个企业都损失惨重。
爆品的生命周期之短显而易见,当真是:
一月精力化虚无,数日爆品至终途。
世人只见新人笑,谁又晓得旧人哭。
二宗罪:宣传无力
爆品之所以有爆点,皆在宣传到位。如养在深闺不为人知,即便天生丽质也难以飞上枝头成凤成凰。
爆品战略深入下来,竞争也就随之而来,集中体现就在宣传方式和频率上。
对于企业来说,长期宣传是必要的。爆品目标越大,来自竞争对手的针对性打击就越多,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在宣传和营销上大力投入才能维持地位。
就从9月9日苹果推出的iphone6来说,当初“乔帮主”在位,仅靠发布会就能迅速聚拢人气,现今也需要各种广告配合进行轰炸式营销才能安稳。对于大企业来说,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倒不难做到地毯式宣传,但中小企业做起来却很吃力最终得不偿失,Iphone6能在发售3天时间内销售1000万台的成功例子并不是谁都可以简单复制的。
三宗罪:用户苛责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消费者的期望值是一条一直朝上的直线,永远无法被满足。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一个日化CS店主时曾听过这样的言论:“今年年初时,我们新推出了一款爆品BB霜,在最初一个月销量火爆,许多顾客都称赞效果好;但好景不长,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不少顾客将之和其他产品比较说产品存在这些那些问题。”
爆品经推广被消费者接受,一旦消费者对其期望值上去,就很难再下来。这意味着,打造爆品的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特性,满足用户日益挑剔的眼光,否则在他们看来就是倒退。
当今时代,产品迭代越来越快,用户口味越来越挑,今天可能万人空巷来抢购这款爆品,明天就可能有人对其指手画脚。做爆品就像踏上一条不归之路,企业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和打鸡血般的精力持续给力地去维持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一不留神就停滞不前,甚至反受由此产生的负面“舆论”所害。
四宗罪:尾大不掉
凡事需讲度,度过犹不及,爆品销量占比重太大不见得全是好事。
不少做爆品的企业从这种营销方式上尝到了甜头,但若是玩得过火,爆品也可能变一种拖累。在一大批企业还在为塑造“爆品”绞尽脑汁的时候,部分品牌正因为“爆品”占比过高而带来困扰。
20世纪90年代,“大宝天天见”的口号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大宝”品牌的SOD蜜产品。2003年,大宝在润肤品行业中市场份额高达17.79%,其中大宝SOD蜜占公司整体销售额超过80%以上。然而,即便在强生公司收购大宝之后,在产品研发和更新上进行不断投入,陆续推出洁面乳、滋润霜、保湿露等系列产品,使得大宝SOD蜜整体占比保持在50%~60%,依然让经销商们感到乏力。
爆品虽好,但份额太大反而会拖累企业的发展,终究是不能为“做”而“做”。
五宗罪:重心难移
开创易,守成难,突破更难。自己往往是束缚自己的最大桎梏,往往最难超越。
打造爆品不容易,打造新的爆品更难,当原本的爆品因种种原因风光不再时,很容易发生青黄不接。
此类例子甚多,科技领域尤为显著。“大佬”品牌微软、英特尔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微软曾长期对爆品Windows和Office的倚重,导致它不能在新的领域再造爆品;英特尔也是在电脑CPU领域凭借爆品呼风唤雨几十年,一到移动领域就步履维艰。
爆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以及企业的壮大和转型,操作过程中,如何适当避免这个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
在日化行业,单品类企业可以做大,但终究无法做强。单一产品势必需要拓展成为系列产品,这个速度不能过快也不宜过晚。与此同时,有些企业容易沉浸在自己过去的成功和对于爆品的依赖上,忽略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失去对消费者的了解和掌控。对此,业内专家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表示:“爆品并不是最终的局面,企业还是要通过打组合拳的方式,将爆品的优势延伸辐射到其他系列产品上,这是企业必须迈出的一步。”
六宗罪:精力分散
此宗罪名看似和第五宗罪名相左,实则不然。
对于已经具有高知名度、行业领头羊的公司,在品牌延伸时打造爆品,技术力量、资源渠道达到了,但很容易分散消费者精力,分散原有品牌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爆品,企业的品牌战略也往往会犯上此类罪名。
以宝洁为例,2002年6月,当宝洁公司推出激爽的时候,以其特别的路演吸引了无数媒体和大众的目光。甚至引起了营销界关于“事件营销”的讨论。但是数字显示:激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3%左右,其在超市与对手六神的竞争,也基本以失败告终。这相比于三年10个亿的广告投放来说,显然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产品。宝洁公司只有无奈地宣布:“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宝洁公司已经决定从2005年7月起,停止激爽的生产。”
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及宝洁,主要指的是沐浴露下的舒肤佳,玉兰油这两个品牌。但是推出激爽这一举动,使宝洁公司在另外两个沐浴露品牌上顾此失彼,不适合已有品牌市场的稳定维持,违背聚焦战略和专有战略,分散了公司有限的资源,结果是一样也做不好。
七宗罪:假货泛滥
爆品不赚钱,认真你就输,依靠爆品赚钱的可不在少数,可他们是谁?
距离2014淘宝双十一还有一个多月,网络上就已经流出“淘宝双十一爆品清单”。不少网友纷纷传阅,提前为即将到来的购物狂欢节打好眼,做好抢购的准备。《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看到所谓的爆品清单里含有电器、美妆、家装、名品在内的11种类目上千款商品。不仅列出了每一款商品的名称、规格、购买地址,最重要的是该清单还将商品的市场价、历史最低价和双11价都摆在了一起,哪些商品值得入手,有什么商品可以秒杀,一目了然。
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淘宝买家,资深买家“清秋之林”表示这份清单大多是商家为了追求销量将自家的商品信息提前发布,不值得轻信。而且其中80%都是假货,一些不懂内行的消费者很容易上当。据悉,各类电商卖家的目光会集中在那些价格高、销量好、又被大众认可的爆品上,通过低价去批发一些假货次货,然后在网上广为宣传叫卖。
企业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爆品,自己劳心费力做宣传搞活动打名声,反而给造假方嗅到“商机”。最后名声臭了、官司缠身,此类的例子已然是常见。
七罪加身,爆品还能不能做?
量需而定应是企业实施爆品战略的前提,思量自身,再做决定。如果一定要做的话,就尽可能地把“罪名”都避免掉吧。带着“罪名”上路,待回头便已晚;洗脱“罪名”出发,自此朝着前方不愿回头。
无论如何,爆品当真是一条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