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试水多元化经营愈演愈烈。不少药店开始大力发展“非药品”业务,而化妆品则是“非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许多连锁药店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曾走访洛阳中州路、康宫路、解放路等几条主要街道上的多家药店,发现大部分药店都在经营化妆品,而且越是大型药店,化妆品专柜所占的面积越大。目前很多药店逐步从销售药品转变为为消费者提供保健、养生、调理、预防等健康需要,从关注自己毛利到关注消费者需求,药店的服务范围从“为个人治病” 到“家庭成员生活健康生活与管理”,服务人群从“疾病人群 ”向“亚健康人群”,再向商圈所有人转变。
多元化经营是一种必然
业内人士认为,销售化妆品是药店在日益竞争激烈现状下的无奈之举。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采取措施调整医药价格,药价虚高的现象有所遏制,药品的利润越来越低,这也就导致药店的收入越来越不乐观,再加上房租、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因此,一些药店出于品牌和渠道发展方面的考虑,开始涉足多元化经营。
“今年上半年,我们药店的运营成本较去年同期上涨了约30%。”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民营药店相关负责人称,“过去药店经营的模式比较单一,利润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出售药品,在目前的环境下,如何提高药店的利润、盘活经营成为每家药店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走多元化的道路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像化妆品、保健品已经陆续进店,除此之外,一些我们自主研发的凉茶和营养早餐以及代理的奶粉品牌,也打算进入药店渠道。”
据了解,近些年洛阳市区内的平价药店越开越多,药店之间的竞争似乎也愈演愈烈。随着市场的变化对药店生存空间的挤压。对于药店经营者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空间,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而且,药店实施多元化经营,不但能让顾客拥有更多的便利和选择,还有利于增加人气,进而带动药品的销售,在大环境不景气的市场情况下提高利润。
而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印象中,药店只是卖药的,他们还是习惯买药到药店、买化妆品去专卖店和商场。记者在偃师走访市场时发现,偃师商圈地带药店分布较为集中,在隔得很近的温州商贸城和西亳市场南门,就有百家好医生偃师店和百草堂大药房,好医生店里销售的除了药品,还有保健品、医疗器械、健康护理品、进口食品,百草堂主要销售新特药、针剂、保健品、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买药的消费者,是否会在药店购买化妆品,被采访者大都回答说:“一般买化妆品都到化妆品店去,来药店有医保卡主要是来买药。”记者走到好医生店内的化妆品销售区域,像片仔癀、相宜本草、西藏红花等品牌均有陈列,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小品牌、洗护类用品也摆了上去。在偃师这种消费习惯下,药店的化妆品消费略显冷清。
化妆品进药店仍是“雾里看花”?
一名长期与大药店合作的王姓化妆品代理商说,一些生产具有美白、祛痘、祛斑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公司都希望在药店销售化妆品,因为药店能给消费者安全感、专业感,容易在消费者中树立好的信誉和口碑,只要对消费者进行不断的培育和教育,相信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同时,他还向记者透露,化妆品在大商场销售还要投入大量进场费,化妆品种类又多,如果是新品牌想迅速打出知名度很难。而在药店,同类产品不多,竞争对手相对少一些。因此,药店可以成为化妆品的另类销售渠道。据了解,他代理的化妆品在药店的年销售额能达到几十万元。
宏尚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杰认为,化妆品在药店的市场可大展拳脚,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全国有10万家药店销售化妆品,这些店平均每年化妆品的销售额为2万元,则我国药店渠道的化妆品市场达20亿,所以药店的化妆品市场潜力非常大。但是相较于前两年化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目前药店化妆品市场仿佛进入了“困惑期”,由于监管严格,医保药店纷纷撤柜,药店渠道发展速度放缓。很多医保定点药店渠道不让刷医保卡,甚至销售化妆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妆品在药店渠道的发展,很多代理商更重视医疗器械的引进和市场开发。
多元化经营是药店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经营一方面为了分摊经营压力,药店不得不广撒网,寻找更多盈利点,但目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因为药店内销售的化妆品销量有限,这种情况下,和厂商的议价能力比不上商超,因此没有成本优势,在药店售卖也不能比商超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渠道和消费习惯,只有消费者放下“到药店只能买药”的观念,药店才能进一步通过多元化获利。
事实上,观察一下国内化妆品市场不难发现,化妆品品种有限,且选择药店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化妆品品牌还是很少的。除此之外,产品线单一也是国内品牌的硬伤。虽然有不少国内医药企业也在推出自己的化妆品品牌,如片仔癀、同仁堂等,销售情况优于其他国产品牌,但大多数药企仅有单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即使药企有志于将化妆品事业做大做强,也多半停留在策划、开发阶段,尚未落实到零售终端,在短期内不能改变产品线单一的问题。这恰恰是国内药企的“短板”。化妆品要想成为药店长期稳定的利益增长点,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