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为在媒体上投放的半版广告引发热议。广告文案非常简单: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配发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授课的一幅照片:黑衫布鞋,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漫不经心在讲台念稿子。
这幅照片曾经在互联网广泛流传。李小文是中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李小文学术上极高的地位和其生活上的朴素形成极大反差,网友将其比喻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低调的“少林扫地僧”。在华为看来,李小文院士潜心做学问的精神与华为追求的极致主义一脉相承,所以便有了“向李小文学习”的口号。
《华为研发》作者,北京创华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华撰文称,华为此举无疑是给打着互联网思维旗号的“伪极客”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张利华称:靠营销技巧,会吹嘘,会谩骂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收获追风的观众,然后成就所谓个人品牌,转身成为产品专家,下一步是风投的巨额投资。归根到底缘于一种希望“投机取巧,一步登天”的投机梦。
的确如此!近年来,互联网思维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它本应该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能够接地气的理念,却被无止境的解读、演绎,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地步,几乎成了一个哲学概念。我看到一些传统零售企业家也是非常关注互联网思维,只要是这方面的文章就会转发到朋友圈,不管是不是有道理,先转了再说。
传统零售商是泥腿子出身,在行业转型时期,对于新理念的渴求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究竟何为互联网思维,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它。这恐怕是谁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互联网思维,就如同传说中的鬼魅,很多人相信它的存在,但谁也没有亲眼见到过。
笔者曾经采访过几位因“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业态而声名鹊起的年轻创业家,发现他们聪明、反应快、口才好、营销意识强,与此同时,身上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号称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产业的创业者们在颠覆传统模式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企业家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会做产品不等于会管企业
贴着“互联网思维”标签的创业者,大多数以产品经理自居。开发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做大用户群体,然后从中找到盈利模式,最后引入资本,运作上市。这几乎成了互联网创业者的样板戏。
但实际上,从企业经营角度,产品只是企业的一部分。大部分企业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产品而生存,即便是苹果公司,它也是依托一系列产品而生存。一些凭借一款产品一炮走红的年轻企业,在企业治理、产品多元化乃至战略上都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企业基本上随着一款产品的衰落而一蹶不振。
会做营销不等于会做经营
“互联网思维”自居者大部分是营销高手。以黄太吉煎饼为例。黄太吉创始人赫畅曾经在百度和谷歌任职,也开过广告公司,职业经历使得他深谙营销之道。比如,当初流传“黄太吉老板开着奔驰送外卖”的故事,在营销界人士看来,不乏炒作的痕迹。
但经营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营销只是其中一环。一些互联网思维鼓吹者,往往夸大营销的作用,而忽略企业经营中其他重要环节。事实上,除了极个别企业盈利之外,大部分借助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在烧钱。比如,一位利用互联网思维销售成人用品而名声大震,曾经到万通给冯仑讲课的创业者,其实体店经营实在是惨不忍睹。
会做事不见得会做人
互联网思维鼓吹者大都数个性鲜明,锋芒毕露,在新旧观念碰撞时期便会引发争议,最后导致谩骂,然后在骂战中炒作自己,扩大知名度。《第三只眼看零售》发现,几乎每一位互联网思维鼓吹者都是吵架高手,不然的话,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混。
正如张利华所言,曾先后创办过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都未成,转战微博靠砸西门子冰箱,靠谩骂苹果手机出名的罗永浩,靠诋毁所有成功者的口水俨然成了“造反有理”的英雄。凭借其犀利的口才,罗永浩最终将锤子手机发布会开成了相声专场。
但毕竟是在中国做生意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在中国经营企业,要与多方面的力量打交道,因此,保持适当的谦逊和低调是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互联网思维自居者为了保持自己的“颠覆性”,容易树敌太多,最终影响到企业长久发展。(马云先生也许有所体会)。
红极一时不见得基业长青
目前被炒的火热的“互联网思维”创业者,尽管红极一时,但放在整个商业史的坐标下,只不过一朵小浪花而已。回顾过去十多年,比现在名气更大,更火热的企业家多的是,但不幸的是,他们也只是历史浪潮中的惊鸿一瞥。
举例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州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遂舟可谓一代枭雄。在亚细亚创立之初便投入几十万元的广告费用。在央视轮番播出的广告,“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更让亚细亚品牌走向全国。一位天津小学生给亚细亚商场总经理写信说,老师布置作文题为《我的理想》,班里很多同学写的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
王遂舟在当时提出的连锁理念、品牌化经营、提升服务等现在看来具有前瞻性,只不过由于扩张过猛,没有把握好节奏以及现金流最终使得这个品牌陨落。至今依然还有人怀念王遂舟。“中原商战未曾休,月近中秋过郑州。灯火阑珊回望处,英雄不见王遂舟。”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来纪念他。
回到本文主旨,中国商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模式交替,新的理念需要借鉴,但并不能因此而炒作自己,摒弃传统模式中精华的部分。正如任正非反复强调的:“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