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度,世界杯如约而至。和前几届一样,许多人都关注到了一个现象:没有中国队参赛的世界杯,为什么在中国还这么火爆?根据国际足联的统计,在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就创造了全球最高的世界杯收视纪录;预计本届巴西世界杯,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杯关注率最高的国家。
不过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它们还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么火爆我该如何去凑热闹?
360行,行行都来“凑热闹”。于是乎,除了啤酒、家电、体育用品等传统的世界杯“营销阵营”外,保险、银行、房地产、白酒等“无关人员”也纷纷“凑热闹”,比如有保险公司推出“看球喝高险”,有房企搞“猜比分,送房子”的噱头……
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月,你离不开世界杯这个大热闹。
不过相比那些采取各种方式“勾搭”世界杯的企业,向来喜欢搞搞震的化妆品行业,这次倒好像非常“冷静”。就算是欧莱雅宝洁这些国际巨头,在本届世界杯期间也只有些“打酱油”的动作。比如宝洁以海飞丝的代言人梅西为噱头写了两篇软文外,好像再无其他动作;欧莱雅男士算是能跟世界杯扯上点关系的,也只是在微博里搞搞竞猜,而且除了竞猜抽奖的转发率上百外,其余有关世界杯的微博转发率惨不忍睹。就算最牛掰的露得清,虽然是2014年世界杯指定防晒品牌,不过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市场上也没啥动作,跟欧莱雅男士一样,只在微博上“打打酱油”。
国际大品牌尚且如此,本土品牌更不用说了,能在微博上发点啥世界杯的就算很不错了。
如此的消极对待,难道是因为在遥远的巴西世界杯离我们太远?还是它跟大部分针对女性的化妆品没多大关联?
要说世界杯跟化妆品没啥关系,也不见得。有些品牌就完全可以跟世界杯搭上关系,比如王敢敢那款号称“全球首款熬夜”的眼霜。你想想,这届世界杯大多在北京时间凌晨以后开球,很多球迷都在熬夜看球,任你身体素质强过NBA热火队的詹姆斯,但几个晚上熬下来,没黑成熊猫眼也会是烟熏妆。这时候,熬夜眼霜的机会来了:“自从有了××眼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黑眼圈了。”
但到目前为止,本土品牌跟国际品牌步伐出现了难得的一致:除了在微博上发发世界杯的快报或竞猜,其余基本没什么动作。
看来,很多企业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难以玩转世界杯营销,就索性不玩了。嗯,不错,点赞一个。
其实化妆品企业之所以如此“冷静”,说到底还是投入跟产出不成正比。大家知道,就算与世界杯来个霸王硬上弓,也很难玩出什么颠覆性的效果来;再说了,有钱也不带这么乱烧的。不过说到颠覆性,本届世界杯上倒是频频出现——先是上届冠军西班牙队第二轮就被智利队干翻,早早打道回府;接着英格兰队也被打发回英伦三岛晒日光浴,再后来上上届冠军意大利队也被撵回亚平宁半岛看海去了……豪强接连落马,黑马频频现身。如果这一幕出现在日化行业,那该多有喜感啊!
但这么些年了,G8排排坐,也没见着谁有能力拽一个下来;更不用说欧莱雅宝洁了。
当然,黑马越来越少,也说明这个行业开始进入“深水区”,很难再凭运气或取巧的手法上位,不像在世界杯赛场,有时可以凭借运气干翻对手。
不过运气这东西,不好预测,所以投入须谨慎。比如为了世界杯营销,青岛啤酒花费超过亿元竞购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广告资源,投放《青岛啤酒助威世界杯—西班牙队篇》,但无奈西班牙队不争气,仅两轮就被淘汰出局,青岛不得不撤下广告,可惜那些白白烧掉的银子,得卖多少瓶啤酒才能挣回来啊……瞎折腾。
当然要做世界杯营销,自然也有做的理由。
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用户互动不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可以是从文字、视频、图片等多角度的进行,就看你肯不肯用心。而本届世界杯可以说是真正互联网化的世界杯,中国人将不仅仅是“观众”,而是“参与者”。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做世界杯营销的目的,在于与年轻一代的球迷互动。
因为对于80、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高高在上的明星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能适时地与他们互动才是最重要的。
透过抓住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营销,打破传统的营销方式,深入挖掘世界杯带来的机会——没钱赚,可以培养你的粉丝,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还可以将互联网当成练兵场,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错过世界杯,四年后还有重来的时候;而如果错过了移动互联下的年轻一代,就永远难有翻身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