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咱们捋一捋葛文耀当年抉择失误的根源。
虽然海航给出的报价比平安高出了6亿之巨,但葛文耀还是坚决地选择了平安--理由仅仅是平安唱出了“可以与外资竞争”的噱头。为了获得葛文耀的支持,马明哲称 “你是上海唯一能够跟外资竞争的,平安也是立足于要跟外资竞争。保险这个行业开始国家有保护,但现在平安要立足于竞争。现在我准备好了,我可以跟外资竞争。”
就是这样一席“豪言壮语”,顿时获得了葛文耀的好感。“与外资竞争”这一提法能让葛呈现出一种天然的挑战姿态,或者说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成就感,抑或崇高感,或许还带有某种神圣的使命感。这一点与他在国企改制时“拒绝外资资本”的固化观念如出一辙。
于是,为了完成与平安的“联姻”,葛文耀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当年上海家化抢先对竞争者之一——海航商业进行初步尽职调查时,就很快公开表示“尽职调查的结果差强人意”,言下之意是“海航将出局”。
为“帮助”平安入局,葛文耀进一步绞尽脑汁。2011年10月,上海家化不惜增加竞购条件:公司董事会承诺未来三年内,除股权激励增发外,不提交其他任何形式的再融资方案(含票据及债券融资)。这在上海家化内部称作“毒丸计划”--很明显,直接针对的正是频频运用再融资杠杆的海航。
最终,海航落选,平安“意外”捧得美人归,葛文耀如愿以偿。
不过葛很快发现,他是在引“狼”入室。
平安入主家化,开启“内斗模式”,着手门户清理。2013年5月,葛文耀被免去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2013年9月,葛文耀被“申请退休”;今年6月,平安再下毒手,家化老臣、“葛氏旧部”总经理王茁、财务总监丁逸菁“被”离职。坊间称,尽管王茁要离开家化的传闻由来已久,但离开方式依旧相当惨烈:6月3日,上海家化发布公告,称王茁所持有的将到解锁期的股权激励股票,将被回购注销。
“他们使用MBA教程式的价值判断逻辑,难以接受或容忍企业家的个性和对品牌的偏执。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只要按照大股东的成功逻辑,只要打造出一个换谁来做董事长都一样的平台,然后请战略咨询公司来梳理战略,去聘任背景光鲜的职业经理人、推行一整套K PI考核和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就大功告成了,所投资企业就一定会高速增长。他们甚至全面否定前任领导人的做法,实际上采用一种前任赞成就反对、前任反对就支持的不客观、不适当、不自信做法,从上至下地清理门户,从人事和文化上进行全面的改朝换代。”
在此之前,王茁的公开控诉信言辞颇为悲壮。
葛文耀终于被激怒了,公开声援王茁“被迫害”:“王茁的公开信,没有一句骂人的话,没有生硬的上纲上线,娓娓道来,却具有如此的力量,不仅是因为王茁有才,而是植根于内心的道德力量在身处困境,甚至被迫害的逆境中显现出来。”
至此,葛文耀终于尝到了“民族豪情”的苦果,为他当年的一意孤行埋单。而且是如此之悲催,如此富有戏剧性。
事实上,如果葛文耀早就摸透了平安的秉性,或许家化的历史将被改写,内斗洗牌完全可以规避。“只怪当初瞎了眼”?“这条道上狗太多”的牢骚,真不该发自“葛老”这种已有沧桑阅历的过来人之肺腑。
殷鉴不远:
2008年,平安与深发展换股获批仅二十天后,即安排自己人抢占六个董事之要职,同时大力清算深发展原高层团队。手段之快,之准,之狠,为业界所慨叹,亦为同行唏嘘不已。
依旧在当年,平安成为许继电气的大股东。根据方案,平安入主后“承诺将把许继集团的输变电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同时许诺持股许继集团至少5年”。然而墨迹未干,这一“承诺”就沦为废纸。平安再次失信于人。
对于业内如此出名的平安,葛文耀称“不同于传统国企,上海家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市场体制,管理团队较为稳定,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平安入主后,能改变的空间已然不大,且还被收购协议的要素束缚。”
入主家化后,平安迅疾故伎重演。“未能完成当初入股时的承诺”。不但“投资70亿把上海家化打造成国内一流时尚产业集团”的计划沦为泡影,“相反还在卖集团的资产”。从去年葛文耀被迫“退休”起,平安就大刀阔斧“清理门户”。到如今“葛氏旧部”总经理王茁被开除,家化内斗再次升级,只不过是平安在人事斗争上,屡试不爽的拿手好戏再次运用罢了。
“国外一家成熟的投资机构控股实业公司,管理层有保留原有团队、进行大换血等两种方式。保留原有团队不是说大股东不作为,相反,他会制定一个顶层体制来完善职业经理人的日常决策。”正如分析人士如是说。然而我们看到的平安,只有一种方式--逼宫咄咄逼人,抢位绝不手软。
还是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女士一针见血:“看到上海家化王茁的信,一股产业资本的绝望抗争气息。知道为什么大家玩金融了吧,不仅为融资,还为控制权。资金为王,控制股东胜。”
上海家化,非常不平安。由平安起,是否由平安终?大幕已经开启,剧情正在发展,还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