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日化行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品牌易主。这些被原东家卖出去的品牌曾经红极一时,相当一部分被卖出去之后则逐渐销声匿迹,当然,也有少数能够追随行业的发展,一直存活到现在,并且始终保持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比如被“永久租赁”给联合利华的“中华牙膏”。
近日再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丁家宜退出市场”、“上海家化人事风波”等事件,令人们不禁联想起那些命运相似的品牌。盛极一时,随后黯然离场,是扩张遭遇了天花板,抑或是踏入了看似美好的“禁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品牌在被卖之初自然也是怀着美好的祈愿,那么究竟是从哪些关键节点开始偏离最初的航向了呢?
品牌易主必过“窄门”:战略思路的转变
6月12日,上海家化召开股东大会,唯一议题就是解除王茁上海家化董事职务。
2011年11月7日,当平安信托成功竞购上海家化时,后者一定不会想到自身管理层将在三年之后全面败北。
2013年5月,葛文耀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上海家化;2014年5月,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总监丁逸菁辞职;如今,王茁亦将面临同样的命运。正可谓,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
王茁说,将战略思考进行外包,尤其是彻底向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外包的做法,已经改变了上海家化思维和文化的基础。而这种变化,“足以让上海家化从此变成一家思想和战略都同质化的平庸公司”。
人事的纷争,说到底,仍旧是战略思路的分歧。王茁当众吟诵《赠国士》,自是希望公司能够以国士之礼待己。然而随着整体操盘布局的变化,这种只能生长在“老板文化”浓烈的本土民营企业中的感情,却被资本的逐利基因日益冲淡。于是从前品牌赖以存活的特点,如今却变成了羁绊;从前行之有效的思路,如今却得不到认同。
昔日的小护士又何尝不是如此。被收购之后,欧莱雅力斥重资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小护士,市场定位向年轻女性倾斜,商场、超市的货架销售改为专柜,兼之以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然而市场却并不理会这种变化,由于目标顾客年龄层拉得过低,喜欢实惠的中年女性顾客逐渐流失。全新的小护士没有赢得市场的理解,从前行之有效的营销思路与市场定位被新的东家否定,最终只好面临被雪藏的命运。
品牌易主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战略思路转变所产生的落差。对于以“老板文化”为特色的本土企业而言,品牌的成长、其本身所蕴涵的禀赋都与操盘手本身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决策者的风格铸造了品牌的长处,同时也注定了它的局限,而易主这一剧变本身就意味着动摇决策者的控制力。于是,品牌易主不仅会伴随剪不断理还乱的人事内耗,更会面临变革十字路口的迷茫与彷徨。而只有这两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品牌才能够抵达真正意义上的新起点。不论是卖给外企,抑或是引入“门口的野蛮人”,均是如此。
就“商战”角度看品牌易主
历史总有例外。如果品牌易主的主基调是黯然离场,中华牙膏的发展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意外。
1994年,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并取得了“中华牙膏”的品牌经营权。二十年的苦心孤诣,中华牙膏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影响力,而由于联合利华所拥有的只是品牌的“永久租赁权”,中华牙膏这块招牌也自是水涨船高。
联合利华与中华牙膏的这场双赢博弈,或许可以提醒我们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市场与现实。亦即,尽管许多本土品牌收购之后即被雪藏,然而这也未必就符合外资企业的初衷。收购小护士之初,彼时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就曾表示,收购的初衷绝不是要消灭这个品牌。单是前期的准备与谈判,欧莱雅就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其后欧莱雅更是不吝重资图谋打造一个全新的小护士。毋宁说,正是这种“全新”的企图,正是欧莱雅对小护士的预期发展远远偏离后者所能承受的现实,才铸就了小护士被雪藏的现实。毕竟,联合利华花费二十年全力发展中华牙膏,与欧莱雅收购一个品牌重新打造,原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毕竟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不仅仅代表着一支团队,其背后更是支撑着一群特定的消费者。
站在商战的角度理解品牌易主,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可能存在的博弈点,以及兼并收购之后更多的共赢点。无论是外资与本土,抑或是本土同业之间,理想的商战状态都应该是竞合,而非零和--随着差异化运作越来越自觉,市场细化越来越专业,这种竞合与互补的特征也越来越广泛地体现出来。
本土企业的优点无疑非常明显,对消费习惯的准确把握,对中小市场的控制力,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这些无疑都是优于国际品牌的;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在现代管理、研发实力、供应链整合以及中高端市场的控制力方面无疑占据着明显优势。通过与外企合作,本土品牌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推进品牌形象升级,以及完成技术研发方面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土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想突破天花板,就必须在这些方面投入极大努力,与外商的合作却可以更富效益地实现资源整合。
毕竟,现代商战展现出的是越来越多的共赢,昔日你死我活的市场争夺战,完全可以转化为各有优势、差异互补的竞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