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戏称,中国民族品牌发展的最终结果不是被收购了,就是发展的后劲不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说观点有些片面,但严峻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2003年,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2004年,羽西被欧莱雅收购;2007年,丝宝85%的股份被德国拜尔斯道夫收购;2008年,大宝被强生收购;2013年,美即被欧莱雅收购……
这些被收购的民族品牌都曾经在中国风光无限,在各自的领域与外资品牌能够分庭抗礼,但被收购之后仿佛是折翼的天使,身上的光环渐渐消逝。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民族品牌流入外资品牌囊中让不少人扼腕叹息。
生存环境不乐观 民族品牌短视行为
实际上,频繁的收购案,大抵都是外资品牌渗透中国市场的“探路石”。收购知名的民族品牌,只是看上了本土品牌的渠道,雄厚的合作伙伴资源,以及产品运作经验,以便进一步蚕食更大的市场份额,将触角深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实现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的全线垄断,挤压其他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民族品牌愿意被收购,有的时候并不是实力不济,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由于生存环境所迫。
业内有关专家指出,国内化妆品行业除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外,更面临着不平等的激烈竞争、并不宽松的发展环境、缺少社会各界的支持等诸多问题。比如:大多企业没能树立起很强的民族品牌意识,缺乏过硬的品牌建设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力量的薄弱制约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资金不足限制了品牌的发展;品牌的单一化使产品无法规模化地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即使联姻,由于资本运作水平欠佳,也无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扛起“民族品牌”旗帜的征途上,大多本土企业和企业家都还没能“杀出一条血路”。这可能也是本土品牌为何最后总选择外嫁的原因之一,创业者由此还可以得到相对理想的回报。有些人认为通过跨国资本运作可以盘活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家族式的民族企业,缺乏合适的人才和合伙人,欲借此机会可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改善经营状况。
“现在看出来了,慢慢割肉,知道痛已经来不及了。”正如业内人士担忧的,目前我国日化行业的民族品牌几乎毫无话无权可言,外资品牌价格保持着绝对的控制力。从根本上来说,外资逐利的本质决定他们在并购我国民族品牌中的行为统统指向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实相对于被收购本身,人们应该更多关注品牌被收购后的命运,对有价值的品牌进行保护。
“一卖了之”折射发展之殇
外资品牌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对国内企业已经形成强大的市场压力。目前,外资日化巨头几近垄断国内市场,从国内日化企业市场份额来看,联合利华、宝洁、强生三家外资品牌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国内化妆品中高端品牌几乎都是外资品牌,所以国内化妆品基本集中于低端市场,品牌形象和利润链处于中低端,要想实现国际化扩张和品牌升级延伸十分困难,所以,嫁入豪门,依赖外资企业全球化的渠道、资本、人才、技术,助力企业摆脱困境是很多民族品牌考虑的因素。
但卖掉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多数被卖掉的品牌已成前车之鉴,没“卖身”之前一切都是自己做主,但是“卖身”之后,只是收购方品牌众多的子品牌中的一个,能够得到多大的资源倾斜,令人生疑,在讲究资源分配的时代,有多少营销资源会投入到这个品牌之上,又会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品牌的产品研发?如果不是重心发展这个品牌,很可能摆脱不了消亡的命运。所以,对于被卖掉的民族品牌没有控股权就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决定权,而一个对自己的品牌没有决定权的企业是不可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品牌的。
试想想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来收购民族品牌?如果我们再不完善自己的经营理念,不支持自己的民族品牌,提高产品质量,相信还有更多像“猪”一样的品牌会慢慢地成了洋品牌的腹中之物。
“卖”的过程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家战略思维的不足、品牌内涵建设的缺乏、“崇洋”社会意识的制约、体制设计过程中的“粗放”等等方面。大多数企业战略思维明显不足,发展后续动力欠缺,缺乏核心竞争力,低层次竞争,品牌内涵建设的缺乏也成为民族品牌发展的“内伤”。一些民族品牌“当儿养当猪卖”,企业家最终选择了“金盆洗手”。民族品牌如何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应根植于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资本市场的相互流动,企业收购、兼并、重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市场行为。但现在应该思考以及重视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国内发展壮大后却很难走向世界?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质量即使高于外国同类产品也不会被外国人接受?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品牌会接二连三地被外国公司“吃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民族品牌的发展根本还是在于企业家群体自身素质的提升,高度的战略视角,细致的品牌建设,“内外兼修”,努力打造民族品牌,在一定条件下“走出去”,将民族品牌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品牌,夯实民族品牌持久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