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企业 » 正文

换个东家,误了前程

发布日期:2014-08-13 09:06   作者胡佐宏

  最近国内日化市场上两个品牌挺“火”的,一个是“上海家化”,一个是“丁家宜”上海家化和丁家宜(简称:“二家”,)不过这个火是带引号的。

  上海家化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变数,前途渺茫难料;而丁家宜则被科蒂宣布退出市场。当初前景无限的“二家”,为何沦落到今天的悲情境地?

  导致其发生改变的最初原因,是“换了东家”

  虽然当初“换东家”的原因各有不同,虽然“换东家”的时候,一个是如日中天,一个则遇到了天花板;一个是外嫁给外资,一个是委身于中资。本想换个东家能过上好日子,但今天“二家”的结局颇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悲情“家”。

  上海家化如此,丁家宜如此。再看看史上那些被收购的日化品牌,莫不如此。

  买人还是买资源,是很多企业在并购会考虑的问题。

  虽然是侧重“买人”还是“买资源”尚无定论,但业界都一致认为,并购后的人才整合至关重要,尤其对于专业人才稀缺的日化行业。

  回过头来看中国平安收购上海家化,很显然是冲着资源去的,这种合作注定了强势的葛氏人马会遭到清洗。一旦葛氏人马被悉数“洗”掉,上海家化的前途也跟着迷茫起来。虽然董事长谢文坚说,2018年上海家化的销售收入要跃升至120亿元,而且以目前家化的市场基础,不排除平安有这个想法;但更有可能是平安放的“烟雾弹”,目的只为家化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毕竟,平安入主家化后,有一系列猜测都被“兑现”的前车之鉴。

  据说,在平安还没收购上海家化之前,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支持葛文耀“下很大一盘棋”,比如葛文耀当初就认为平安的45万名保险销售人员未来也可以卖家化集团开发的新品等。呵呵,今天大家都看到了,平安确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但估计不是葛文耀想下的那盘棋。当初想借平安下大棋的他,肯定没想到自己竟成了平安并购家化的棋子!

  至于后来引发平安系和葛派之间矛盾的吴江工厂,其实只是导火索,国企的遗留问题本来就很多,让它慢慢消化就可以了。之所以被平安死揪住不放,甚至放大处理,本质上还是家化原班人马和新来东家的较量,因为谁也不愿意让步。眼看着家化的股价从75元“唰唰”掉进30元的冰窖了,内斗还没有剧终的意思,掌控投票权大股东们自然也急啊:如果任由王茁和谢文坚继续内斗,还不知道有多少白花花的银子被蒸发掉呢。虽然支持谢文坚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支持王茁内斗还会耗下去,所以该谁出局,大家都心知肚明。

  6月12日,王茁被投票出局,虽然只是走了个过场,但不管怎么说,家化最动荡的内斗时期即将过去,是该外战的时候了。怕就怕,上海家化的新管理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现在上海家化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新的管理团队能否快速磨合并形成有效的执行力。

  不担心谢文坚的管理能力,但在这个充分竞争的日化市场,谢文坚肯定比不上葛文耀团队对市场的了解--上海家化有可能是“换个东家,误了前程”,当然还有可能是“坏了前程”。

  坏了前程,还有丁家宜

  话说科蒂要停售丁家宜的消息一出,业界并没有哗然。也难怪,这年头,大家已经见多了被挂掉的品牌,丁家宜不是第一个,但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倒是那些不明觉厉的大众财经媒体卯足了劲头在做稿,不过还是“借道”、“雪藏”等论调,说科蒂花4亿“美刀”就是看中了丁家宜的销售网络,如今目的达到,丁家宜也到了“上砧板”的时候。

  真是如此吗?未必。

  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销售网络,我只能说,科蒂真的很傻很天真,哦,也很土豪。据说当年丁家宜的年回款在9亿元左右,科蒂收购时难道就不曾动心过?说“雪藏”,科蒂更没必要花当时大约30多亿人民币来雪藏一个跟旗下其他品牌没有冲突的丁家宜,除非它得了“雪藏”的怪癖。

  要我说,当初科蒂收购丁家宜,是看走眼了人,买错了品牌,才导致今天的刮骨疗伤。让人不禁想为当初卖它的人点个“赞”,干得太“漂亮”了。

  当然这不怪这些财经媒体,他们不了解行业内幕。但如果熟悉内情的行业人士也这么认为,那就有些扯淡了。

  当初科蒂收购丁家宜,其实是应该想整合的。但科蒂当时心急了点,一心想借收购来扩大中国市场,对丁家宜在出售时被掩盖的不少问题掉以轻心,导致被收购后爆发出来,吃了暗亏做不得声;而且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是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跨国品牌有能力收购本土品牌,却未必有能力运营好。就像开惯了宝马车的,以为买个表面拉风的摩托车也能开得顺溜,最后到栽跟头了吧。

  因此对于科蒂而言,停售丁家宜,其实是挥泪斩马谡之举,留着它,反而会是累赘,倒不如下狠手就此别过。

  上面的两个悲情“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换了东家,误了前程。”

  有人会问,既然换个东家难保前程,那可不可以不换东家呢?

  是哦,如果说丁家宜是遭遇了增长的瓶颈,竞争力开始下降,此时不卖就没有好身价了。那不差钱的上海家化,为什么要急着出售呢?原因有很多,但有两个比较重要:一是配合国退民进的国家政策,释放家化在市场中的灵活性;二是未来上海家化的掌舵人问题。按国企的规定,葛文耀也干不了多久就必须退休,而因为国企的身份,家化未来的掌舵人必须从政府官员或者上海的其他国企领导人中产生,问题是上海并没有比家化做得更好的日化企业,如果改派其他非日化行业的领导过来,恐怕会成为翻版的“两面针”。而家化实施改制后,新投资方即可以继续聘任葛文耀掌舵上海家化,还可以全球范围内选聘熟悉日化行业的继任者。所以这才有了卖给平安这一出。

  要想不换东家也有个好前程,其实也不难:除了有对产品创新的狂热追求,还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去坚守品牌。在国内日化行业,不乏狂热之人。哦,不好意思,搞错了,他们不是对品牌或产品的狂热,而是对利润或金钱的狂热。

  纵观本土日化品牌,有创新力的太少,山寨横行,低价冲击。看看这两年一哄而上的面膜和高端洗护品牌,你就明白本土品牌为啥这么喜欢“凑热闹”了--以模仿、复制其他品牌的产品获得增长。而这种COPY式的增长一旦正面遭遇外资品牌的那种创新式增长,立马败下阵来。于是一部分本土品牌开始日渐式微,呈现出将慢慢退出江湖的疲惫态势。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下自己:该如何去创新?又该怎样坚守自己的品牌?

  因为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换或者不换东家,都只会是一个暗淡的前途:Game Over。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