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姓丁的每家都适宜的美白品牌,终因科蒂集团中国CEO的“艰难决定”而风光不在,甚至面临退出江湖的厄运。
“艰难决定”的背后,是丁家宜卖给全球第一香水制造商--法国科蒂仅仅三年后,业绩惨不忍睹“已成为科蒂公司不堪承受的累赘。”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国内已有近10个品牌“从洋”。除丁家宜外,我们熟稔的小护士、美加净、活力28、美即、大宝、舒蕾、美涛、顺爽、风影等一批颇具盛名的本土品牌相继嫁给“外人”,但大多以悲剧收尾:或者经营惨淡直至销声匿迹,或者直接被打入冷宫在市场上“猝死”。
国产品牌“嫁入豪门”,为何大多反而“不得善终”?是什么原因,让家喻户晓的丁家宜落魄至此?
现实:渠道为王
说起庄文阳,日化江湖无人不知。“为人不识庄文阳,纵使英雄也枉然”。19年前,这个台商拿出21万美元来大陆“创业”;19年后,已经是丁家宜董事长的庄文阳,带着30多亿巨款绝尘而去。
空降过来的具有国际公司管理视野的管理人员与丁家宜原有管理文化格格不入,这是丁家宜被收购后遭遇整合难的首要问题。高管灵魂人物庄文阳及团队纷纷离职,人才流失,丁家宜渠道被封死。
没有买到核心渠道,这被认为是科蒂收购丁家宜的最大败笔,也是导致丁家宜没落的终极杀手锏。
“在科蒂收购丁家宜时,中国最大的化妆品渠道还是流通渠道,即那些通过经销商批发的渠道。而科蒂在此前,缺乏这方面的人员。”亚洲PHPC咨询公司有关人士如是分析科蒂并购丁家宜的背景。在他看来,这笔交易科蒂最终未能买到丁家宜的核心渠道,或者说未能做到既有渠道为自己所用。
“在当时以及时下中国的日化环境下,丁家宜也只有庄文阳能操得了盘。事实上,并购完成后,庄文阳即已带领骨干出走。我们注意到,并购约定的三年禁言期一结束,庄文阳已于4月高调宣布重新杀回日化行业,欲通过10个代理品牌、3个自有品牌再造一个年销售10亿元的日化巨头,而其目前几个已经在运营的自有品牌,其渠道其实都是庄文阳原先在丁家宜的骨干们负责。”日化行业资深专家分析。
反观科蒂,在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仅是一个代理商。收购完成后,在业界眼中科蒂仍然还是一个“代理商”。
曾经:寄予厚望
丁家宜曾是科蒂寄予厚望的“妙棋”。
科蒂,堪称日化江湖顶级高手,绝对泰斗。华山论剑,也是孤独求败。成立于1904年的老品牌,雄列全球五大化妆品公司之一,世界最大香水公司,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旗下拥有全球第二大彩妆品牌芮谜及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等近30个国际日化品牌。
2010年科蒂收购丁家宜的彼时,亦承诺“将丁家宜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并因产品与公司品牌不形成直接的竞争,能保证丁家宜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盖因丁家宜对其有利用价值也——
面对增长迅猛、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科蒂集团长期徘徊在中国大门外而纠结,眼睁睁看着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等竞争对手在中国疯狂挖金收敛财富。
因此,科蒂集团急需一个“跳板”,以便迅速打入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
这块“跳板”,就是丁家宜。
丁家宜相对成熟的供应链和销售网才是其收购的真正意图。收购丁家宜之前,科蒂旗下的阿迪达斯等品牌由上海家化代理在中国大陆销售;收购丁家宜之后,科蒂集团很快收回了这些品牌的代理权,借助丁家宜的销售渠道,成倍扩大了自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份额,进而实现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布局。
这一战略布局完成后,“丁家宜的价值几近于零”,甚至因亏损而成为包袱,“关停业务也就不足为奇”。此间分析人士如此分析。
未来:扑朔迷离
丁家宜的未来是什么?是销声匿迹从此退隐江湖?或者如美加净一样被国人回购东山再起?
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外资公司在自己未能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与本土品牌的原团队在思维方式、销售方式方面有巨大差异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很好将本土品牌整合到跨国公司体系中,也使本土品牌丧失了原先的活力。科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作为一家国际香水巨头,其在中国市场中高端品牌的运营能力具有优势,但对于大众化妆品品牌运营经验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难以适应中国市场也是不少日化品牌消沉的关键。这些企业对于产品的宣传、成员渠道的管理都相对尊崇国外的管理理念,没有“入乡随俗”的决心就很难获得销售上质的飞跃。“同时,外资企业对并购的品牌珍惜程度不够,也让原本的创业团队信心受挫。”
2008年,强生以23亿元高价收购大宝,但却并未对其最关键的品牌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也未像业界想象的那样为其带来先进技术、投入巨额研发,大宝业绩始终波澜不惊。业界认为,大宝品牌已被强生边缘化处理。如今,轮到丁家宜这一老字号中国本土品牌,无奈也成为最终的牺牲品。有行业人士指出,“以丁家宜的品牌现状,即便是继续倒手卖给别的外资也难以挽救目前的颓势,最好的接盘人是内资企业。”
或许,丁家宜也要走美加净的路数?
但,又有哪位大神会来拯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