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三番四次的折腾,上海家化还能经受多少震荡?如今这场风波终于落幕,元气大伤的上海家化未来方向在哪里?或者说,在平安信托的带领下,上海家化能走向哪里?这场时间跨度长,影响甚广的战争,是现代市场环境下资本与实业结合初期必经的阵痛?还是资本的贪婪、权力的游戏?是早有预谋,还是缘分已尽?平安和上海家化从惺惺相惜、亲密无间到内斗互掐,几乎两败俱伤,让人唏嘘不已。上海家化的未来也不免让人担忧。
葛文耀促成家化平安联姻
2011年11月,经过激烈的角逐,平安信托击败中信、鼎晖、红杉、复星等众多对手,以51亿元成功收购了本土日化品牌企业上海家化集团100%股权,从而成为其旗下子公司上海家化的新控股股东。
上海家化与平安信托可谓一见钟情、惺惺相惜。皆因平安具有雄厚的实力以及成功的投资经验,亦和平安作出的承诺分不开。
“平安信托对於上海家化的收购是本着长期投资的原则做的。”联姻初期,平安信托方面曾经明确这样表态。当时平安信托承诺未来5年对家化集团追加投资70亿元,帮助家化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还包括帮助家化以前申请获得直销牌照、打造全新直销体系;帮助家化进入珠宝、表业等时尚产业领域等等。
万万没想到,平安的承诺既成就了一桩美事,也为之后的结局埋下伏笔。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平安和家化就出现分歧。
海鸥项目成矛盾导火索
据悉,矛盾的起源,就在于平安在海鸥项目上,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最终导致海鸥项目的流产。平安和家化之后的矛盾演化就此开端。
海鸥项目成矛盾导火索
自2009年,葛文耀就已开始与海鸥手表厂进行交流,并达成一致目标,希望共同做好这个项目。早在平安入主家化之际,就已经传出“家化集团将参股天津海鸥20%股权”的消息。
据某位接近平安的人士透露,“葛文耀对于海鸥表极其青睐,希望将其打造成奢侈名表,但平安在看过海鸥表厂后,完全不认为其具备这样的潜力。”但他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平安没有信守诺言:“一来,当初承诺的70亿只是个框架性协议,具体怎么投,什么时间投并没有设定,再者,双方看待同一个项目的角度不同,家化从产业角度看,认为海鸥能在自己手里起死回生,但平安从财务角度看,觉得这个项目的投资风险高,短期回报很低。”
还有内人士分析称,平安出身资本市场,对精密机械制造业不够了解,作为资本方,对这类项目资金周转过长,投入产出较低的产业不感兴趣在意料之中;而且当时的家化还未曾有过走奢侈品路线成功的经验,因此平安对海鸥表项目并不看好。
不过,也有分析员认为,当时海鸥估值为8个亿,毛利率可以达到80%以上,是非常有潜力的优质项目。平安不认可这一项目,或许还有别的考虑。外界普遍猜测,海鸥事件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平安和家化的矛盾,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家化平安深层矛盾初现苗头
平安信托董事长童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收购家化集团所用的资金(51亿元)“是自有资金”。但外界普遍认为,这51亿元不可能全部来自平安的自有资金。亦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平安的收购资金中,仅有大约1/5 来自自有资金。这意味着平安的投资回报压力很大,所以这被认为是双方矛盾的根源。
也有业内人士从人事角度去分析:“归结起来,其实还是当初做方案的和目前负责家化的不是一批人。”
当时,富有国企重组经验的平安信托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陈刚主导家化这一项目,在协商过程中,陈刚和葛文耀在企业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收购成功后,家化董事职位换上了同样来自平安信托PE部门的张礼庆。此后,家化集团的董事和来自平安的童恺和李宇航摩擦变得越来越多。陈刚此前的一些承诺,也无法得已兑现。
比如陈刚曾代表平安口头承诺:不会干预家化的运营发展,不向上市公司派遣董事,仅向家化集团派遣一名监事。但平安新的管理层却认为,大股东应具有经营权、决策权、资产处理权等各项权利。而家化方面则认为,平安此举已经违背了当初所作出的承诺。此后迅速发展的种种分歧、摩擦,此时已初现苗头。
矛盾激化,家化之父黯然离场
2012年12月18日,上海家化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
此次股东大会举行了董事会换届选举,葛文耀依旧当选为公司董事长,新当选的董事王茁则出任公司新任总经理。平安信托董事长童恺顺利进入董事会,这被视为平安系向上海家化董事会“渗透”的标志。
这场人事调动让外界猜疑纷纷,无论是正常的人事调整,还是长远的人事布局,不可否认的是,平安与家化的博弈已经开局。
基金力挺,葛文耀叫板平安
双方交战过程中,葛文耀曾在实名微博上抱怨平安“无理”、“为所欲为”,在会上也明确向平安提出种种质疑,频频叫板大股东平安信托。
作为管理层,葛文耀敢于叫板大股东,很大原因是有基金的支持。当时,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对上海家化持股数至少有1.46亿股,占比32.6%,基金持股数超过了平安方面间接控股的27.6%持股数。正因上海家化股权分散,又被基金所重仓持有,所以基金拥有了比平安更多的话语权。此时基金态度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葛文耀与基金向来关系良好,包括在日常的业绩和公司战略上,葛文耀及其管理团队和基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基金对葛文耀团队的信任,还体现在葛文耀对于上海家化公司的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公司文化的塑造上。基金的信任和支持,让此时的葛文耀在与平安信托的博弈中底气十足。
葛文耀被平安免职
2013年5月11日,争权战斗出现重大转折,平安开始占领上风。上海家化集团召开临时董事会议,以“账外账、小金库、个别高管涉嫌私分小金库资金、侵占公司和退休职工利益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涉案金额巨大。”为由,决议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只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由家化集团董事、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出任家化集团董事长。
上海家化股价出现明显异动,股价大跌5.3%,并创下12.7亿元的成交巨量。此前一直力挺葛文耀的基金们开始动摇。部分重仓上海家化的基金表示,此次事件已不仅仅单纯地涉及公司经营方面,需要对事件持续观察跟踪。
有知情人士透露,平安此次“换帅之举”是为了“处理家化集团的资产更快些、更方便些”。
家化之父黯然离场
在上海国资委的调停下,葛文耀和平安休战3个月后,本以为可以消停一阵。2013年9月17日,战况急转直下,上海家化传出葛文耀突然请辞的消息。
一个月前,在上海家化新品发布会上,葛文耀还对外宣称仍可再干三五年。一个月后,上海家化却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葛文耀先生提出申请:“本人因年龄和健康原因申请退休,请董事会批准。”
上海家化却突然公布了这份辞职声明,引起了整个市场的震动。葛文耀的离任,使得市场投资信心动摇,直接导致了家化股价大幅下跌。9月18日,家化开盘股价便跌停,市值一天缩水36亿元之多。
葛旧部被彻底清洗
在葛文耀离任后,2013年11月,谢文坚当选上海家化董事长。平安信托方面正式掌控上海家化,斗争还没落幕。
进入到2014年5月,葛文耀的旧部、时任上海家化公司总经理的王茁遭遇了和葛相同的命运,董事会以“内控缺陷”为由罢免王茁董事、总经理职务。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总监丁逸菁也向董事会递交辞职函,同时董事会决定聘请谢文坚担任公司总经理。这是继去年原董事长葛文耀辞职后的又一次人事地震。
王茁的悲情告别,标志着平安系全面掌权并接管上海家化。这场内斗风波终于落下帷幕,也意味着家化的葛文耀时代终结。
家化平安矛盾根源
从浓情蜜意到剑拔弩张,彼时被视作“双赢”典范引发的风波,如今以平安信托的胜出告终。对于引发这场斗争的矛盾根源,外界莫衷一是,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资本与产业的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把平安与家化风波的矛盾归因与资本和产业的矛盾,以企业家居多,他们大都持这样的观点:上海家化与平安信托的矛盾正好显示出资本与产业之间的矛盾。平安集团把上海家化只是看作资本运作的平台,往往资本方介入企业之后,经营团队和投资方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很难调和。
广州十长生化妆品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国安在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平安和家化本来就是一个“孽缘”,大家一开始的出发点不一样,目的不一致,会走到今天是必然的。平安是资本,追求的是短期的利益,考虑怎样把价格卖得更高。“资本是逐利的嘛,而品牌是沉淀的嘛。”不过王总仍认为,跟资本合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在合作的前期,要明确企业的控制权,否则会两败俱伤。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搞投资的人对产业不理解,而产业人士也对投资不理解,资本方没有经营方面的经验,很多都是资本运作,不懂企业运营,对于企业怎样赚钱并不理解,只是看财报就好了。”而当矛盾出现时,“很多资本方同时都会有很多项目,因此很多时候不懂一个项目该怎样经营或者一个品牌该怎样运作。矛盾爆发的时候,甚至可能分道扬镳。到后期,职业经理人离开这个团队或者经营团队将资本方踢出去。”
更何况平安的一贯风格是控股被收购的企业,在以往的收购案例中,平安习惯牢牢掌握控制权。但在上海家化的案例中,上海家化不同于传统国企,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市场体制,管理团队较为稳定,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平安入主前,能改变的空间已然不大,且还被收购协议的要素束缚,双方的认识误区,使平安收购上海家化前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由于对平安信托财务投资或战略投资的误判,葛文耀带领家化陷入了今天的局面。但即使选择了海航,今天的情况也未必能够幸免。没有认清资本的逐利性,葛文耀很可能会跌倒在同一个地方。
企业家身份定位不准确
也有人把原因归结为葛文耀的定位误区。这种观点认为:平安入主上海家化付出了51.09亿元巨资,这是投资行为,意味着平安已经成为上海家化的东家,葛文耀作为管理层,理应为平安服务。葛文耀显然没有认清这一点,以为选择平安体现的是上海家化的自主选择,平安会对他言听计从。这显然是对自身定位的误区,导致了他既不能正确对待平安,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类似的观点还认为,出售上海家化集团是在葛文耀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国资的一种战略安排。葛文耀是上海国企中不多的明星企业家之一,他一手做大上海家化,成为上海家化的教父,在上海家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上海国资对他十分信任,对其经营决策自然也很少干预。这是国企体制特有的运作特色。
上海家化脱离国企体制,进入自由市场后,葛文耀以为从此可以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葛文耀没有认清的是,他过去能在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国资并没有给他太多束缚。平安入主以后,葛文耀对换了新东家的概念不清晰。而平安作为民企资本,不可能像国资监督一样宽松,也不可能任凭其自由发挥自己的意志。葛文耀没有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造成后来矛盾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平葛之争以平安完胜告终,体现了资本的力量,也是市场机制的胜利。
落后的体制应与现代管理接轨
还有人认为这体现现代管理模式与相对落后的企业模式的矛盾。
上海珺容投资董事长毛科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化和平安的事件,我认为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的必须趋势)。家化从一个作坊式的企业,慢慢发展到全国日化行业人领军企业,现在已经到达200多亿的规模。到这样一个规模后,管理上可能面临一系列的瓶颈。那么它之前家长式的管理,就不一定能适应现在这样的企业规模了。那么就可能需要职业经理人这种制度的引进和创立。我认为,平安入主后,主要目的也是想把这个企业做得更加规范化,比方说小金库、关联交易,他们是希望能够尽快地把它规范化。而规范化和家化原来的管理体制是有抵触的。所以就爆发了老的创始人和新的大股东之间的纠纷,我认为更多地从这个层面去考虑。”
而知名人士杨韬在微博上则表示:“所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搞了这么多年,公司兴衰还是系于一人,不知这是谁的悲哀。”
家化未来何去何从
几经动荡之后,上海家化的未来走向是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较为担忧的人不在少数。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家化经历了三番五次的折腾之后早已元气大伤,而且谢文坚所拥有的是外企工作经历,未必能管理好本土企业,而且他本人也并无日化工作经验,能把家化带到何方还未可知。
“一个优秀的品牌莫不是通过数十年长时间的费用投入转换成的无形资产,葛文耀复兴老品牌其用意也是如此。”该人士称。“真正具有长期稳定获利的化妆品公司,莫不是具有一个权利制衡高度稳定的股东结构,来为公司的长期稳定运营提供保障。比如欧莱雅,贝当古家族、雀巢、共同基金三足鼎立,兼顾了整个企业的中、长、短期的利益调整。”
而外界还担心的是上海家化将可能出现的人事动荡。2012年6月,上海家化实行了一轮股权激励,以当时市价约一半价格,向公司398名的员工定向发行不超过2840万股限制性股票,其解禁时间是2015年。业内人士分析,一旦2015年股权解禁,现在被股权束缚着的一些中高层可能会出走,引发新一轮中高层离职潮。
还有一种结局则是被卖给外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上海家化的最终走向,虽然平安表示一年内不会有出售计划,但最终平安很有可能将其出售给外资日化巨头,“平安肯定要卖个好价钱,能买得起的就是外资”。
而对于一些投资者而言,他们反而认为王茁的离开是重大利好,这表示家化内斗基本结束,管理层将会把主要精力用于经营,一个现代公司不应该存在葛文耀时代的“一言堂”。他们还认为,从长期来看,公司发展前景依然较好,一方面取决于平安对公司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国内化妆品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未来国内化妆品占有率还是会不断提升。
更有人对上海家化坚定看好,甚至认为大幅下跌就是良机,认为上市公司层面平安与大家利益一致,而品牌的价值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下降。
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认为上海家化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记者采访中,凌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林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感觉比较扑朔迷离,首先人事的动荡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高层。(这样的情况下)未来或许很难有所发展。第二点,就是上海家化已经到了需要做一些品牌升级、产品升级的关头了。现在汉方已经满大街都是,怎样去推出一些新的品牌概念,或者怎样去重新定位自己的产品,重新像前几年那样火爆,这涉及到重新规划自己的品牌,规划自己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