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十一”等各种线上购物狂欢从中国的城市席卷到乡村之时,线上零售对于线下零售的蚕食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线下零售在近10多年来份额逐渐缩小的同时,有一种业态却逐渐成了线下的唯一亮点,那就是便利店。
11月24日,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连续第五年发布的《如何把握双速前行中的中国购物者——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显示,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速度前行。2015年,线上零售额增幅高达36.5%,而实体渠道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线下快消品的零售额仅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缓至1.5%,且销量呈现负增长。
但线下零售并非全军覆没,作为一种即买即走并逐渐发展成为提供从票务到生活账单支付服务的一站式渠道,便利店的销售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成为线下唯一的增长亮点。

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与便利店的稳健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日益城镇化,更加便利快捷的购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上购物的补充。除此之外,便利店还作为新兴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包括账单支付、票务以及其他创新性服务。
这种趋势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和台湾的便利店之发达程度,如今在上海的很多便利店中,订票、收发快递、充值、缴费、甚至是订演唱会门票等都能完成,这些服务的功能很难由电商代替。
“ 便利店的功能跟大超市和电商不一样,便利店更多是满足消费者即时的需求或者是零碎的需求,它跟电商发展高度互补。原来要去大卖场买的东西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零碎的东西,或者是满足即时消费和服务的,还是要到便利店购买。” 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总经理虞坚说。
除了线下零售的场所发生变化,中国消费者购买快速消费品的品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简言之可以说是从方便面到酸奶的转变。
曾备受蓝领阶层青睐的品类,如方便面和廉价啤酒,销售额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有所下降;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青睐的产品,如酸奶和宠物食品,则飞速增长。同时,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向线上购买进口产品。数据显示,进口快速消费品在线上购买的可能性比线下高四倍。这些现象都充分显示了消费升级每天都在发生。
这一切对于一些传统的快速消费品厂商和大型零售商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上述方便面的处境只是快消品的一个缩影,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曾经风光无限的跨国快消巨头都在中国市场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家乐福、沃尔玛等中国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零售商也不能幸免。家乐福发布的2016财年三季度财报则显示,家乐福中国区业绩跌幅达到了7.8%。
对此,上述报告建议,大型零售商的业务调整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目前大型零售商业绩持续下滑,其新增营业额主要来自于门店扩张而非单店增长(事实上单店增长在持续下降),而线上购物的不断发展,将会继续加剧大型零售商业绩的下滑趋势。零售商要通过调整门店形态,引入类似便利店的小型业态来应对中国购物者消费升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