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促销,是因为销售数量有短期爆发的可能性——注意,是销售数量,不是销售金额,而且还只是一种可能性。恨促销,是因为促销往往影响利润,而且会让老顾客形成一种“促销依赖症”,非要等到打折时才购买。

品牌对促销的态度,大多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结合。
自由恋爱,是指品牌也许有一定自主权决定,是否要通过促销来拉动销量。品牌运营中,促销是一种最常用、最不用动脑子的法子。
包办婚姻,是指品牌往往是受渠道、受老顾客、受销售增长率等数据的胁迫,不得不做。你不做,就是造反,就等着挨批,谁也扛不起这个罪名对吧?
工作越久,就越发体会韩寒的一句话“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然,更多时候,我们是卡在“还不知道很多道理……”比如,我们真的了解促销么?真的亲自操作过促销、并因此而总结出若干实际结论么?对促销有过深入思考、并经过实践验证么?
反正我当时刚参加工作,说实话吧,很多营销知识,都是通过公司前辈口口相传、以及公司培训中心的PPT材料上,囫囵吞枣的学了个一知半解。讲起促销的零星理论,我还能照猫画虎的说出来,但内心深处还是很虚,因为太年轻,理论懂得再多,若没有充分的实践检验,就算是瞎掰——充满了偶然性与侥幸性。
应该,很多同行和我差不多吧?困扰大家的问题都一样:到底要不要做促销啊?怎么做最科学?
我前公司老板,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一位有名的民企营企业家,我叫他“教授”,因为他喜欢把开会当上课(品观网注:从宝洁跳槽后,作者曾任职于某本土化妆品企业)。他经常会挑战渠道营销部门若干连环炮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促销?能产生多大价值?不做这个促销,能损失多少价值?到底促销力度要不要这么大?
好吧,谁能回答?
有人弱弱回复:“因为渠道要求所有品牌必须参加三免一促销……而且根据过往数据显示,XX促销机制的转化率确实很高……”好吧,又是一轮狂轰乱炸的批评与上课。
当今时代,促销不得不做。
不仅仅是因为渠道要求,而且是因为,消费者也已经被培养起来了“优惠购买”意识。这里面,电商渠道“功不可没”,直接创造了无数促销狂欢节日。
而某些线下渠道例如屈臣氏,也基本已经等同于“促销渠道”,消费者只要进入店铺,就会期待促销。品牌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都要参与进来做促销。
现在的O2O消费,群众第一反应就是“有优惠券吗?”大家对优惠券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都麻木的懒于转发了……但是,你敢取消优惠试试?懒人们都会跳起脚来骂你的哈哈。
那么,促销到底多少力度合适?
可以去观察一下,双十一各个品牌的销量结果与促销力度的关系——不是正比关系。 促销越大、销量不一定越大。这就跟价格高低与销量大小无本质联系一样。
营销经理们也许会纳闷: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促销力度越大、消费者越买账、购买越多吗?
对忠诚老顾客而言,兴许有可能。而对于广大的、偶尔购买品牌的轻度顾客而言,促销力度并不那么敏感,他们还是挑挑拣拣自己喜欢的品牌,而不是纯粹低价优惠的品牌。这就是双十一,为什么有些品牌打折力度不大,反而销量与利润更好的原因。
促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门槛,而且,只是一种门槛。当消费者一脚跨入这个门槛后,就会又变成平常的购买行为——忽略掉促销因素,而集中精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
换言之,促销就是一种仪式感。消费者需要这种仪式去感觉“自己占便宜了”、渠道需要这种仪式来招揽顾客、品牌也需要这种仪式去让消费者不要否定自己。但这种仪式感仅仅是基础,最后还是拼品牌力、拼产品力。
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品牌建设与产品力的提升,而非仅仅将眼光放在促销之上。当然促销还得做,只是做的时候,可以不要那么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