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话题非常热,更多的时候大家的讨论都停留在概念层面,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文化产业”是什么,国内理论界众多学者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侧面提出了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创造出一些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影像制品等,因此称之为“眼球经济”。有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主要是围绕如何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并围绕受众的注意力展开多种经济附加值服务,因此称之为“注意力经济”。也有人根据伴随中国汽车数量急遽增长而出现的交通广播类节目盈利模式提出了“耳朵经济”的概念,这些说法都不全面,都没有点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本质。
在发达国家,不管它叫“文化产业”或者叫“创意产业”,这个行业本身发展的历史已经比较漫长。称“创意产业”的有英国、韩国。欧洲其他国家有人称之为“文化产业”。在美国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美国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一切创造力产生的产品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比如绘画、歌曲、舞蹈、电视节目、广播节目都是有版权的,未经授权其他人不能抄袭。因此他们把相关行业基本叫做“版权产业”。由此看来,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叫法也不完全一样。
实际上这个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
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1998年明确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美国人已经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创意”或者“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创”,这个东西是前人和其他人没有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比如京剧、昆曲、武术就属于中国原创。第二就是“创新”,它的意义在于虽然是别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它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东西,就可以给人新的感觉。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采用西方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包装中国内核的故事,属于一个创新过程而不是原创。对于创造力来说可以有原创也有创新。比如广州军区杂技团利用杂技的形式重排西方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老外看后惊叹不已。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为此还特地做了一个一分三十秒的录像放到《纽约时报》的网站上,造成了很大影响。这样的形式虽然不是原创的,但是属于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力。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迪斯尼集团,该集团不仅生产发行了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还将这些卡通形象做成玩具、服装,建造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以实现创造力的途径也是无限的。迪斯尼的许可产品一年在全球的零售达1120亿美元,其中290亿来自于娱乐人物形象,不管是玩具、服装、电影还有电视等等。中国全国广电系统2004年全年总收入100多亿美元,而世界第一大媒介集团美国时代华纳2004年年收入440亿美元,是我们整个广电行业的四倍。
反观中国整个文化行业包括媒介行业、娱乐行业,现在都有一个现象特别突出就是做的节目和产品越来越雷同。中国现在只能算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不是世界的创意工厂,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品牌,他们只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把最核心的设计拿到中国来加工,而我们却没有核心创意的版权,造成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原创性在中国整个大文化的行业中越来越匮乏。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生”电视选秀活动获得成功后,多家电视台竞相模仿。于是中国电视形成了同一时段,多个频道可以上演同样模式的超级选秀节目的怪现象。这种怪现象在媒介发达,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视圈里就很流行这样一句话,“日韩学欧美,港台学日韩,大陆学港台”。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充分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打开人的视野,让人看得多、知道得多,人的无限创新能力才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可以说就是文化创造的“技术因素”;同时,他们的创造所需的社会氛围、制度条件也是这类“技术”的组成部分。
在国外,创意产业的主体就是个体,文化和艺术的行业都是个体的行业。画家、作家、艺术家都是自由职业者。同时,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作用。韩国动画产业发达,在韩国民间有无数的动画工作室,研发动画卖给大公司,后者负责营销、包装、推广。很多艺术家生活穷困,但是但凡拿出一个好的作品就一夜暴富,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个人的创造力与素养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关键环节,是产业链条的基础。
在中国也有很好的例子。比如网络上广为流行的“后舍男孩”只是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两个男 孩子,他们借鉴国外网络流传的搞笑视频模式,仅仅利用一台电脑、一部摄像头,几件简单的道具创作出了一些网络MV作品,这些作品风靡网络后,他们将版权卖给了太合麦田音乐公司,从而成为名利双收的明星。太麦公司围绕他们这些作品做了进一步的开发推广,也获得了相当的利润。因此,英国人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穷人的行业。某种道理来讲,创意产业前期不需要资金,几乎完全是靠人的脑力资源。后期的推广与做大完全要依靠前期的创意产品,这都依赖人的创造力。
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如果想改变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一定要解放人的创造力。中国应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鼓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奖励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依靠人的创造力,过度僵化落后的制度体制,过于束缚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反而会抑制人的活力。
招商推荐
手机报
更多>>-
360xh微信手机报免费送
微信号:gd360xh
微信了吗?扫一扫二维码
知识角排行
- 本周
- 本月
- 总排行
- 1专访宝洁邓胜蓝:对消费者精准洞察是创新的源头 1条评论
- 2聚焦上海家化“佰草节”整合营销手段 1条评论
- 3台湾禁止用动物做化妆品成分实验 3条评论
- 4电商如何钱途无量?巧用八大成功营销策略 1条评论
- 5解析品牌思维化的要点和本质 1条评论
- 6中国式管理存在哪些风险? 1条评论
- 7网红年赚上亿!揭秘网如何借助电商捞金 1条评论
- 8盘点员工降薪的管理技巧 1条评论
- 9聚焦移动数字营销趋势 日化营销的启示 1条评论
- 10人社部: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将合并 1条评论